长三角27城融媒体百日大联播
绍兴·上虞之人文历史
记者 郭婧
古时,在河流交错、水网如织的江南地区,坐船是出行的首选,浙东唐诗之路自然也是沿着水道行进的:渡过钱塘江,沿古运河从萧山经绍兴,而后到达上虞曹娥江,转而溯剡溪至嵊州、新昌,直至台州的天台临海以及温州等地。
上虞,正是浙东唐诗之路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而曹娥江则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极富人文意蕴的必经之路。
李白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记录了魏万从登封、商丘向着吴越地区一路追寻李白的行踪,一直追到温州永嘉的楠溪江石帆山,所途经的壮丽山水。诗中有一段就写到了绍兴境内的路线: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而这风光,又远不只有魏万和李白这两位文人墨客踏访过。
相传,在上虞曾出现过“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等三次名人大聚会,孕育形成了虞舜、孝德、春晖、梁祝、东山等一批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特色文化,涌现出了王充、孟尝、谢安、谢灵运、胡愈之、马一浮、竺可桢、吴觉农、谢晋、经叔平、何振梁等一大批俊贤硕达。
引历代名人驻足的曹娥碑
曹娥江畔有座曹娥庙,曹娥庙以雕刻、壁画、楹联、书法四绝而著称。而最为出彩的焦点,无疑是那块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典故的曹娥碑。
李白的“笑读曹娥碑”,就是历代众多文人诗家们所做过的事。
由于围绕“曹娥碑”发生了一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故事,特别是经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记录渲染,使其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们的一个驻足之处。
曹娥庙又称“孝女庙”,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
汉朝时端午节,曹娥父亲曹盱在江上祭祀潮神,不幸落水身亡。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为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17天后投江寻父而死,孝行感动乡里,众乡邻为其立碑建庙以示表彰。从此,这条江也改名为曹娥江。
上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胡耀灿说,本来类似像曹娥的这种孝行,在全国各地都是有的,但因为后来发生的几件事,使曹娥的故事流传甚广。
首先,这《曹娥碑记》的作者邯郸淳,本身在中国文学史上就颇有些名气,是魏晋时期大才子曹植的四友之一,中国古代名著《笑林》就他写的,被后世称为“笑林之祖”。
据说《曹娥碑记》原本是请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名士魏朗写的,但当魏朗带着写好的碑记来到县衙的时候,年仅12岁的邯郸淳说他也写了一篇,魏朗拿来一看,深为折服,自愧不如,自己写的文稿就放在了袖子里不敢再拿出来了。邯郸淳的这篇《曹娥碑记》便在文学界享有盛名。
这之后是大名士蔡邕来到上虞,前去拜谒曹娥庙,读“曹娥碑”后,在碑的后面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来赞美这篇碑文。
令李白仰慕又向往的东山
比起曹娥碑,成语“东山再起”可能更广为人知,但你可知这东山就在上虞。
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
谢安,字安石,是东晋名士,年少时崇尚清谈,20岁左右便辞官避世隐居于上虞的东山。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东山再起也由此而来。
谢安在他生活的时代,是公认的江左风流领军人物,在他隐居东山期间,支遁、许询、孙绰、王羲之、刘琰等许多名士,都以谢安为中心,聚集到东山附近,也因此有了“东山雅聚”的传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很多诗作中都提到东山,提到谢安。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除了这首最有名的《忆东山》外,还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的“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等诗词,表达了自己希望像谢公一样,能重起庙堂,拯济苍生的心愿。
胡耀灿认为,以李白、杜甫为代表许多唐代诗人的浙东之行,都无法绕开以东山为中心、以谢安为代表的江左风流所产生的影响,是出于对六朝时期魏晋风流的仰慕和向往而作精神层面的朝圣之旅。
如今的东山之上,依然有当年谢氏家族舍宅为寺而建的国庆寺。李白诗中的白云、明月,原本都是谢氏家族屋舍的名字,只可惜如今已寻不见了。而山中仍有一些野蔷薇盛开,依稀能寻得几分李白笔下的意境。
而站在东山之上,回望山下,可见曹娥江宛如一条玉带横贯南北,浙东唐诗之路悠悠长流。
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还有一座小山,也吸引了李白、骆宾王、宋之问等唐代许多诗人去登临游历,吟咏唱和,留下了珍贵的诗篇。
这座小山的名字叫称山。当地老百姓也把它叫做青山。“青”很可能是浙东地区“称”字的古音,至今的宁波方言中,仍把“称”读作“青”。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曾在这一带称炭炼剑,故而得名为称山。
称山上有座称心寺,在唐代的时候香火很旺。
称心寺这个名字很特别,胡耀灿对它有着三重含义的解读:第一是直解,称心寺位于称山之顶,居称山的中心,所以叫称心寺;第二,隐约地似乎含有入寺烧香拜谒,可以让人称心如意的意思;第三则是含有一种带哲学意味的禅机:好像是说到这个寺里可以“称”一下你的心,你有何求?你有何欲?虑有多深?愁有多重?而这层意思,更能契合饱读诗书的唐代诗人们整理心境、反思自我的参禅心理。
在当时,既能赏山海大观之美,又可祈佛祖保佑之福,还能参禅悟玄机之妙,更能品茶避风雨之侵,这样的去处,自然也成了诗人们的所爱。
骆宾王在赴任天台时,曾寻访称山,作了《称心寺》一诗,以描述当时的游览过程和美妙心境:“征帆恣远寻,逶迤过称心。”
离不开虞舜的上虞文化
事实上,上虞的很多地名背后都有着典故。
上虞这个名字的由来,就相传与虞舜有关。史籍中曾有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以及“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
民间传说中,隐岭(现上虞岭光村)是舜帝避丹朱于百官龙山山麓隐居地、住宿地,沿舜江海岸边下船到舜桥(百官桥)上岸,受文武百官迎接。
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舜会百官”,上虞人也由此认定,上虞是虞舜故乡,百官有了“百官”之称,上虞有了“上虞(娱)”之名。
如今,百官桥虽已无踪影,但百官一直占据着上虞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上虞的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
在上虞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里,百官也是重点打造的中心城区之一,规划以百官、曹娥两个街道为重点,加快推进“拥江西进”,重点开发“一江两岸”城市商务区、e游小镇、高端智造集聚区、科教园区等重要载体建设。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到要全面展示“浙东唐诗之路”上虞魅力,如加快建设曹娥江水上游线,还原古代诗人行舟吟游的水上诗路,以及加强曹娥庙、大舜庙等“孝德遗迹”保护修复等。
相传舜帝曾沿龙山南首山脚建舜帝休息宫,挖掘舜井,煮龙山泉水招待来客或官员。
唐代诗人朱庆余曾作诗《舜井》:“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颠。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
这口舜井,如今在上虞龙山脚下的上虞宾馆内,与散布于上虞各地的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等虞舜遗迹一起,向世人展示着虞舜文化在上虞的传承。
据史籍载,吴越王曾派人疏掘舜井,挖出许多古器。
源于东汉的越窑青瓷发源地
而说到古器,又不得不说一说上虞在青瓷界的地位了。
经专家考证,东汉到三国西晋的完整窑炉发展过程首次出现在上虞,这里也成为中国成熟瓷的发源地。
上虞不仅是成熟瓷器的发源地,也是早期越窑的主体和晚期越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上虞的越窑窑场以小仙坛窑址最负盛名。小仙坛窑址因位于上浦镇四峰山南麓小仙坛山岙而得名,主要生产碗、罐、罂、洗、罍等为主,产品胎质细腻,釉色以青、青黄为主。
经测定,以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东汉青瓷,已完全达到或超过了现代瓷器的标准,改变了之前普遍认为瓷器产生于魏晋的观点。
而位于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禁山窑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处烧制成熟瓷器的龙窑群。
五代时期,吴越国更是在上虞设立了36处官窑,将越窑青瓷的生产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2019年开园的上虞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拥有凤凰山窑址、禁山窑址、尼姑婆山窑址等早期越窑重要考古发掘遗存,吸引了无数越窑青瓷研究专家、学者和游客前往学习参观。
与此同时,位于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瓷源文化小镇艺术引领区,正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一期国际陶艺中心已建成;二期的美术馆和白明大师工作室主体结构已于近期完成,顾少波越窑青瓷基地、古越轩、越青堂等艺术家工坊已投入运营;三期景德镇陶瓷大学上虞高等研究院、研学旅行营地用房等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所以说,上虞真是一座深藏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底蕴深厚、值得关注的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