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出行图景

出游人次显著增长,消费结构悄然变化 上海成为杭州旅游的最大客源输入地

2025-04-10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全国旅游市场全面复苏,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勾勒出一幅幅热闹非凡的出行图景。各地游客纷纷踏上旅程,奔赴心仪的目的地。出游人次的显著增长,见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源地的广泛分布,展现出旅游市场的强大辐射力;消费结构的悄然变化,反映出游客对品质体验的追求;新兴旅游方式的火热,彰显出文旅行业的创新活力;旅游与演艺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更开拓出旅游发展的全新路径。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清明小长假旅游数据,探寻文旅市场背后的复苏密码与发展新趋势。

游客更注重品质体验

消费构成中餐饮占比23.4%

旅游消费方面,以杭州为例,游客人均花费可观。

消费构成中,餐饮占比23.4%,人们在杭州品尝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特色美食,大快朵颐;交通占21.8%,无论是市内便捷的公共交通,还是往返杭州的高铁、飞机等,都为游客出行提供保障;住宿占18.8%,从高档酒店到特色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此外,游客购买特色纪念品占16.9%,观看宋城千古情演出、体验西湖游船等游览和娱乐占13%。与往年相比,住宿、游览和娱乐占比有所提高,显示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住宿品质与游玩体验。

“旅行+新体验”成亮点

采茶游热度同比增长近20%

“旅行+新体验”成为今年清明旅游亮点。

数据显示,清明假期采茶游热度同比增长近20%,包含挖笋、挖野菜体验在内的旅游热度同比增长47%,杭州、湖州等地成为挖笋采茶游热门区域。在杭州的茶园里,游客们头戴斗笠,手持竹篓,亲自体验采茶的乐趣,随后还能参与炒茶过程,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在竹林中,人们寻找鲜嫩的春笋,体验挖笋的惊喜。

此外,“非遗研学游”热度同比大增68%,游客对民俗和非遗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参观非遗博物馆、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日出行热潮涌动

杭州西湖日均流量超80万人次

清明期间,全国旅游市场迎来火爆局面。

数据显示,清明小长假期间,杭州接待游客量达666.85万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69.2%,收入30.4亿元。在热门景点中,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以其绝美的湖光山色,成为顶流景区,日均流量超80万人次,断桥边、苏堤上,满是欣赏湖景、拍照留念的游客;京杭大运河凭借千年运河的文化韵味,以日均47.8万人次紧随其后。

这些数据表明,传统热门景区在小长假期间依旧是游客出行的首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对游客有着持久且强大的吸引力。

客源区域联动特征显著

上海前往杭州游客达到省外总量25%

从客源地来看,杭州的主要客源地为上海、北京、宁波、南京、苏州等地。

上海作为杭州的近邻,凭借地缘优势,成为杭州旅游的最大客源输入地,清明期间前往杭州的游客数量占比颇高,约达到省外游客总量的25%。乘坐高铁,最快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就能从上海抵达杭州,这种便捷的交通条件,让上海游客在小长假期间能够轻松来杭,感受西湖的柔美、品味杭帮美食的韵味。

北京虽然距离杭州较远,但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居民出游意愿强烈,对杭州这座充满江南韵味的城市充满向往,在客源地排名中位居前列,约占省外游客总量的15%。

“音乐+旅行”拉动消费

65%外地游客赴杭观看梦龙演唱会

“音乐+旅行”模式影响力巨大。

4月4-6日,梦龙乐队“LOOM世界巡演”中国站首演在杭州举行,创下两场10万人观演的纪录。其中65%为外地游客,带动文旅消费超5亿元。许多外地游客专程为了观看演出而来,他们提前预订机票、酒店,在演出前后游览杭州的景点,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将音乐的激情与旅行的放松相结合,也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文旅消费,从交通、住宿到餐饮、购物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