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20 星期四 | 责任编辑 王佳婷 | 版式设计 张娜
法治护根
首部国家条例填补古树保护空白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生态法治体系再添关键一环。条例首次明确古树名木的法律定义、分级保护制度及追责机制,将树龄超百年的树木纳入一级保护,破坏最高可罚100万元。杭州作为古树资源密集区,早前已通过地方性法规探索保护路径,其“一树一档”管理模式、公益诉讼实践等经验被吸收至国家立法。条例不仅填补了顶层设计空白,更以“罚则明晰”倒逼全社会形成敬畏——古树不再是“无主之物”,而是承载公共利益的生态遗产。
杭州样本
从“断枝之痛”到“复壮之治”
2023年,杭州西湖区一株500年古樟因交通事故遭重创,引发全国首例古树民事公益诉讼。这场诉讼成为条例制定的现实注脚:司法判决不仅要求肇事者赔偿11万元用于古树复壮,更推动杭州建立“树长制”“树医生”等长效保护机制。
如今,该古樟经超声波探伤、土壤改良等“抢救手术”重焕生机,树旁增设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回传生长数据。杭州2.9万株古树名木中,已有超八成完成数字化建档,千年银杏、宋梅等“活文物”被纳入城市文化遗产廊道,实现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激活。
科技赋能
为古树打造“数字生命档案”
在杭州云栖竹径,技术人员正用激光雷达扫描千年枫香树,树干内部的空洞、虫害隐患在三维模型中一览无余。这座“没有围墙的古树博物馆”里,每棵古树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可查看树龄、典故乃至叶绿素含量等20项健康指标。据园林专家介绍,杭州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古树保护:土壤湿度传感器预警干旱风险,无人机定期巡检树冠病虫害,AI算法还能预测古树未来50年生长趋势。条例中“科技支撑”专章的设立,正是对这些创新实践的法治化确认,让古树保护从经验判断迈向精准治理。
司法创新
公益诉讼让古树“开口说话”
“当古树受损,我们如何证明它的‘生命价值’?”在西湖古樟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该案首次引入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专家测算古树受损导致的固碳释氧、景观文化损失,最终确定赔偿金额。这一司法创新被写入条例配套细则,明确古树损害赔偿需综合生态功能、历史价值等因素。杭州已通过公益诉讼推动130余处建设工程为古树“让路”,修复受损古树238棵。司法利剑与行政监管的联动,让“树比人老,法比权大”的理念深入人心。
■ 城报微评
守护年轮里的文明密码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不仅是一部法律的诞生,更是一场文明观的升级。古树作为“时光容器”,记录着气候变迁、文化嬗变与人类活动轨迹。
随着国家级条例的实施,杭州的古树保护将迈向更高维度。例如推动古树名木衰老机理、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古树地图导览”“citywalk”等形式激发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热情。
杭州的实践揭示:古树保护需法治刚性、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三重合力。当司法为古树定价,科技为年轮解码,公众为乡愁守护,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树木本身,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伦理底线。期待这部条例如深扎大地的根系,让更多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学会“低头看树”——因为留住古树,就是留住大地最珍贵的记忆基因。
城报记者 王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