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条,快餐中的超级单品

哪家薯条更好吃? 中国人一年吃掉的薯条大概需要消耗50亿颗土豆

2024-12-19

“哪家薯条更好吃?”在社交平台搜索这个问题,你会得到三种方向截然不同的答案:

有人觉得薯条“又粗又脆”才是亮点,有人觉得“咸味刚好,口感绵密”是关键,也有人会说口味无所谓,最要紧的还是得价廉物美。

不管“大众评审”们最终把票投给了哪一项侧重点,薯条收获的关注度都只增不减,甚至越来越多的薯条专营店,也成了年轻人的网红美食打卡地之一。

薯条,悄无声息地成了快餐中的超级单品。那么薯条是如何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的?成为“超级单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薯条经历了风味多元化变革

进入中国不到40年时间

别看薯条现在被玩出了这么多花样,从薯条进入中国到现在,其实也就不到40年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薯条市场规模在中国快速扩张,薯条也经历了许多变化。最明显的是风味的多元和“中国化”。起初,西式快餐品牌的薯条主要有原味、椒盐、番茄酱三种口味。为了更适应中国人的胃,又先后出现了川府辛香肉酱大薯、避风塘炸鸡风味薯条、龙虾风味摇摇薯等,从品名就能看出来,它们多想要和中国地域美食结合,抓住老饕们的芳心。

推陈出新只为适应更多场景

平台搜索炸薯条,收获60 万+笔记

薯条风味和形状的推陈出新,也是不断适应食用场景更新的结果。

随着外卖和居家做饭的场景变得更多,薯条市场上另外两个新变化也日趋显现:一是“裹粉薯条”变多。所谓裹粉,是一种薯条生产工艺,“粉”通常由面粉、淀粉、调味料等成分组成,用于保持食品的口感,减少营养成分流失。二是薯条开始从餐厅,逐渐进入家庭场景。随着空气炸锅的升级换代,加上冷冻薯条零售体系的成熟,为了在家也能吃上刚出锅的薯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在家自己炸薯条。

在某平台上搜索“炸薯条”,从食材选用、到操作步骤和调味,共有60万+篇笔记。

薯条需求量逐年增高

过去一年,中国人吃掉超50万吨薯条

朴实无华的土豆,经过分切、调味、油炸,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香气四溢的薯条。

数据显示,薯条菜品推荐数,在2023年显著增多,从2023年Q1到Q4增长了约141%。薯条的需求量逐年增高,也印证了这一点。

有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薯条需求量为54.76万吨,而2014年,这个数字仅为34.59万吨。此外还有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对薯条的年需求为50万-60万吨。如果按照每2吨土豆能出1吨薯条、1个土豆200克来计算,中国人一年吃掉的薯条大概需要消耗50亿颗土豆。

薯条售卖渠道和花样日渐变多

薯条专营店人均价格15元左右

薯条需求变大,不仅因为中国人越来越爱,也在于薯条的售卖渠道和花样变多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汉堡+薯条+可乐的经典搭配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的西式快餐品牌也遍地开花。

30余年过去,西式快餐品牌在中国分别开出的门店已有上千万。而在近几年,不少专卖各种特色薯条的薯条专营店,也开始崭露头角。薯条在西式快餐店是万能“配角”,但在薯条专营店,则是C位单品,从传统款长薯条,到衍生版的各类异形薯,薯条专营店里的菜单仅薯条就包含薯条、薯粒、薯格、卷卷薯等,且人均价格在15元左右。

薯条产业正在国产化

从新鲜土豆到可食冻薯条只需90分钟

薯条变身千百种风味、进入千家万户的饭桌,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国产化变迁。

“夏波蒂”(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适合油炸)是用于制作冷冻薯条的主要薯种之一,它于1987年引进国内,2002年左右在国内初步实现规模化量产,随后产地不断向乌兰察布等更适宜种植的地区转移。

有了适合做成薯条的土豆,还要有能让土豆变成美味薯条的工业化流程。在某大型企业的生产线上,一颗带着泥土的新鲜土豆,变成下锅复炸后即可食冻的薯条,仅需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