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报道
加速度的杭州 加速度的交通发展史
【他们说】
便利的交通,拉近的是回家的路
@王鹏磊 IT行业 武汉人35岁
我是武汉人,在杭州读的大学。以前回趟家,需要将近10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每逢节假日,我一般都选择留在杭州,有时候暑假也会在杭州打打工赚点零花钱,一年也就过年回家一趟,因为觉得路上太折腾了。直到2013年7月1日,杭州东站投入使用,杭州首次开行至武汉的高铁车次。G582次、G581次列车,从宁波东出发至武汉,经停杭州东站。从杭州出发搭乘这趟高铁,5小时就可到武汉赏樱花、啃鸭脖。
感慨这些年交通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发展,让我们和家的距离近了很多。如今,买张票,想回家都是即刻的决定,可以说走就走,而且高铁的沿路风景,高铁内舒适的乘车环境,也让回家之路变得更加轻松惬意。
忘不了,7路车留给我的两股香味记忆
@黄新娟 退休教师 杭州人 58岁
我是杭州本地人,住在湖墅南路附近。以前去一趟灵隐,是先坐151路来到湖滨,然后再转7路车。这辆公交车留给我最深的记忆不是风景,而是两股香味。
小时候,我对7路车的印象就是香。第一种香味,是售票员姐姐身上有一股特别好闻的味道。还有一种香,就是经常有乘客拎着刚出炉的吴山烤鸡上车,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杭州人才懂的香气。
“一半勾留为此湖”,这趟穿梭在西湖边的公交车,我想应该是许多老杭州人的美好记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老一代人,步行几个钟头翻一座山、越一道岭;新一代人,坐一趟地铁就能横穿整个城市。从人力时代到便捷时代,交通的变迁,是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的巨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本周起,城报特别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与置身杭州这座城市的读者们一起站在新时代的大舞台,回望过去、展望将来。城报记者 王佳婷
【蝶变】
自行车
在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还是一件奢侈品,买一辆就得要大半年的收入了。两脚一蹬、车轮一转,再捎上一个美丽的姑娘,绝对很拉风。到了80年代,自行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除了永久牌和凤凰牌,杭州本土的西湖牌自行车是人气最高的,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期时,就能目睹一波波自行车队伍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壮观景象。
公交车
说起杭州的公交车,它的历史其实比新中国成立时间更为悠久。
1922年,杭州第一条公交线路开通,这正是7路车的前身——环西湖公交线。从西湖到灵隐,这条公交线路兼具杭州城的“颜值”与“内涵”。
1961年,经历了木炭车、道奇车、沼气车等阶段后,由杭州公交公司牵头,几乎举杭州各单位之力,500多名安装工历时六个多月,终于制造出第一辆杭产电车,城站到拱宸桥,全长12.5公里,命名为1路车。后来的几十年里,1路车更名为51路,又更名为151路,拖着两根长长辫子穿梭在杭城里。杭城里大多数人对公交的记忆,就是从六七十年代的“辫子车”开始的。
进入80年代后,中国改革渐入佳境,杭州公交也步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研发生产、购置投入,杭州公交不断解决客车载客量不足的问题,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出租车
杭州最早的出租车出现于1958年,当时的杭州出租车是“惠康牌”。那个时候全杭州也只有7辆,一般老百姓根本坐不到。1973年,杭州公交公司从国外购进20辆二手“菲亚特”轿车,但一直到1975年才出现在杭州出租车市场。
80年代,街上在跑的轿车基本是菲亚特、波罗乃兹、尼桑公爵……结婚时租一辆去接新娘是相当气派的事。那时候,车上还没有计价器,费用都是的哥报的一口价。90年代末,出租车行业达到了鼎盛时期。7元起步,招手即停,在很多小伢儿幼时的记忆里,“打的”一直是一件很“壕”的事。
地铁时代
2012年,杭州开始步入地铁时代。为了不让时间浪费在路上,越来越多的杭州人选择坐地铁,飞速地穿梭在古老与繁华间,让整个城市都更加鲜活。
截至2023年11月,杭州地铁的运营里程约为516公里,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从织就516公里的地下脉络,到正在挺进的669公里新里程,杭州在地铁网络的经纬中加速前行。日前,杭州地铁四期工程迎来新进展。随着湘滨路站最后一幅地连墙的成功浇筑,杭州地铁四期工程已有9号线二期兴盛路站,18号线一期黎明站、湘滨路站共计3座车站完成地下围护结构施工。
高铁时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皮车”是客运火车的主要车型,因其车身车厢为绿色而得名。到了上世纪90年代,红皮车、蓝皮车逐渐接过接力棒,绿皮车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从2008年中国第一列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16年时间,高铁在中国已经像过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成为极其普通的存在。
2013年7月1日,随着G7503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杭州东站正式开通运营,杭州全面迎来高铁时代。近年来,杭州南站、西站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拉近了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