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线级城市更能接受预制菜
接受度达70%以上
从人群来看,高线级城市的群体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更高。
相比之下,他们对于一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吃预制菜的接受度(70%以上)明显高于四五线城市的人群。
分年龄段来看,35岁以下的群体(00后、95后、90后)和35+群体(85后、80后)的明显区别在于早餐场景,后者对早餐吃预制菜的接受度更低。
这可能是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节奏有关。有些95后每天“早八”通勤,早餐基本靠公司附近的便利店解决;有些90后 为了节省时间,会购买速冻面点作为早饭:“愿意花时间吃早饭就不错了,还管什么现不现制。”
预制菜,依旧在风口浪尖上。
今年上半年,“年夜饭预制菜”“预制菜进校园”“3·15曝光梅菜扣肉”等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门,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讨论。
尽管如此,预制菜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拔寨。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而在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在2026年其市场规模突破10000亿元。”
价格口味胜过营养价值 87.7%的人认为省时省力
按照预制程度分,人们购买率最高的是速冻水饺为代表的即热食品和以八宝粥罐头为代表的即食食品。
即便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预制菜”(可以理解为俗称的料理包),也有48.8%的人群主动购买过。
不买预制菜的原因很多:有人就“喜欢吃现制的”(46.9%),有人觉得预制菜“质量难保障”(45.4%),还有人担心预制菜“不健康”(43.8%)。但人们购买预制菜的主要原因基本上指向同一个:“省时省力”(87.7%)。也是因为如此,在具体的购买决策中,在安全卫生和食材品质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尤其是00后、95后这样的年轻群体,更在意的是性价比、口味以及是否方便食用,而不是营养价值和品牌。
啥是预制菜? 85% 受访者认为小酥肉属预制菜
消费者眼中,到底啥是预制菜?
今年3月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这个定义其实是相对窄的,把速冻食品等剔出了预制菜的范围:“预制菜是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从调研结果来看,85%的受访者认为即烹的小酥肉酸菜鱼属于预制菜;71.1%的受访者把速冻饺子、便利店盒饭等即热食品定义为预制菜,56.2%的受访者把即食的八宝粥也纳入预制菜的范围。
连锁餐饮店单品受推荐 79.1% 的人选择线下零售
从人们购买预制菜的渠道来看,商超、菜市场等传统线下零售店仍然是主流渠道,有79.1%的人选择。
从单品品类来看,最多人买过的预制菜和最多人复购的预制菜排名基本一致,TOP3分别是火锅食材、烧烤食材和小酥肉。
从品牌分类来看,主要有三类,预制菜/速冻食品品牌、连锁餐厅推出的预制食品、生鲜电商平台/零售店的自营预制菜。
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其实预制菜膈不膈应,说来说去还是那几个点:信息透明、安全卫生、明码标价、味道不赖。
户外露营场景接受度最高
占比为52.8%
尽管社交媒体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是在任何场景下都不接受预制菜的占比只有9.1%,不足一成。
人们是否接受的关键点在于:在什么场景、什么情况下吃。比如对于年初登上热搜的“年夜饭预制菜”这一场景,超过8成人都不接受,但日常的三餐或夜宵,接受度明显高很多。
数据显示,人们对在户外露营的场景下吃预制菜的接受度最高,占比为52.8%。其实从2022年的户外热开始,“露营+预制菜”的风潮就开始兴起,露营食物从过去常见的零食、罐头等品类,变成如今的烧烤、火锅、披萨以及各种自热速食。
品牌也相继推出相关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