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亚(残)运会带来的“余热”还在延续,当时针指向“后亚运”时代,杭州的国际化布局必将愈发风生水起。
近日,由市社科联(院)主办,滨江区社科联、滨江区文广旅体局、杭报集团城报社共同承办的2024“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诚信”——暨“杭州后亚运时代的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市滨江区体育馆举办。
会上,滨江区体育馆、杭州三锐体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有关亚运场馆设施运营情况,随后,高校专家教授、基层干部、社科工作者等齐聚一堂开展研讨,为“如何充分运用亚运财富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产业,加快布局新兴赛道”建言献策,贡献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城报记者 王佳婷 通讯员 赵国青
值
我们的
观
价
诚 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将 “三个倡导”引入“我们的价值观”中,形成“民生、文明、诚信、感恩、敬业、友善、信仰、责任、崇学、爱国、务实、和谐”12个月份主题活动词,紧扣主旋律,又兼顾特色。
2024年,杭州市社科联(院)联合城报,推出“我们的价值观”系列研讨会,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4月,我们聚焦“诚信”。
指导单位: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杭州市社科联、杭州市社科院
承办单位:
杭报集团城报社
东安智库
滨江区社科联
滨江区文体旅广局
沈 芬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所副研究员
司马一民
杭州市政协智库专家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张安胜
杭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姚如青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员
沈费伟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李华金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做好 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后亚运时代,杭州的文化品牌力、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无疑为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铺设了高速通道,文旅体产业进入崭新的加速发展阶段。建议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以科技赋能促进文旅体高效融合。依托杭州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建立文旅体产业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传统产业的边界,以数字赋能实现信息云共享、资源云对接、市场云共融、服务云联动。
二是以结构升级推动精准融合。在市场趋势转变、产品业态转变、市场主体转变、投资逻辑转变、竞争格局转变的背景下,不能过度依赖一种核心资源,而是要着眼全局,发掘多元玩法和产品创新。
三是以模式转型推动协同融合。文旅体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下,呈现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行业特征,创新创意决定了竞争的优势所在。升级自身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比如创新一体化模式、创新跨界重组模式、创新产业延伸模式的升级。
此外,文旅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协同推进,还需要人才支撑和当地市民的积极参与。
借鉴哈尔滨经验 推动杭州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2023年末,哈尔滨文旅火爆全网并持续至今,这也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带来了重要启示。我认为杭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深入挖掘杭州特色,打造城市IP。以3处世界遗产、5项人类非遗为重点,高水平打造“两城一都”,充分挖掘宋韵、良渚、江南等文化特色,鼓励市民游客参与。
紧盯最新消费动向,升级文旅服务。例如:以一至两名演职人员扮演苏东坡、白居易、李清照等历史名人,与游客对诗并直播,发放小奖品,安排高颜值姑娘小伙出镜答题;争取中国国家地理等高能级平台组织杭州科考旅行团,赴天目山、三江两岸等地科考旅行等。
激活平价市场功能,鼓励杭州淘货。重点推介批发市场中从事零售业务的市场,与市场联动推出走量特价款,提升市场接待海外游客的能力。
推进文化产品输出,争抢海外流量。建议争取国家支持,以文化产业园、国际商贸城为主体申请VPN许可证,向园区内所有企业、个人开放境外网络,方便MCN机构同时运营国内和海外市场。
完善文旅应急预案,接稳突发流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强客流预测,完善客流超载时的预案,在城市周边地铁通达、地域开阔处完善活动预案,流量预警时及时推介引流,广泛开展区域互动,促进共同富裕。发挥杭州的省会优势,用好亚运遗产,鼓励浙江省、杭州都市圈、长三角城市定期来杭州开展户外活动。
以“三个着力” 实现亚运财富兴城惠民
杭州实施亚运财富兴城惠民攀登行动,要抓好亚运经典记忆的留存、亚运知识遗产的固化利用、服务保障亚运精神财富的总结传承,持续放大“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综合效应。
一是着力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积极构筑产业国际化高地,着力建设国际重要交往中心,不断提升链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能力。多方出击、多措并举,力争举办一批国际A类体育赛事、特大型展会、国际会议,实现市场机遇更大、规则对接更好、创新动能更足、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
二是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杭州已经有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块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要进一步把这三块金字招牌擦亮,进一步通过宣传扩大三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三是着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亚运会的举办,使杭州新增了一大批体育场馆,给杭州市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好亚运场馆,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广大市民强身健体、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
后亚运时代杭州推动文旅体 融合发展可以着力的“五个经济”
后亚运时代,杭州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主要包括5条:
一是推动线上和线下融合,抓好“数字经济”。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二是推动市内和市外融合,抓好“规模经济”。借助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推动构建文旅体融合的设施基础和市场基础,形成文旅体融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供给的良性互动。
三是推动职业与业余融合,抓好“赛事经济”。积极弥补文旅体融合发展之中的体育发展的短板,按照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特点,推动城市体育运动场所的系统建设。
四是推动基础设施的共享,抓好“范围经济”。杭州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同享是重要一环。从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看,这个基础设施应当尽可能是通用型的,而非专业型的。
五是发挥融合一体的效应,抓好“流量经济”。通过科学设计重大项目,实现文化、体育和旅游之间相互赋能,引导更多流量集聚。通过挖掘和展示杭州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积极谋划“后亚运”时期的 场馆及设施运营
亚运场馆作为杭州亚运赛事举办的重要场所,以其各具特色的外观形象构成了城市的地标品牌。亚运会需要加强场馆的赛后利用,要在确保亚运会赛事功能的前提下,积极谋划“后亚运”时期的场馆及设施运营。
一是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打造“赛”“会”之城。承接引入多种、多级别体育赛事,努力申办、培育国际级品牌赛事;承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会议会展、文化艺术与公益活动,全面提升场馆开放水平和利用效率;积极引进职业体育赛事,满足专业运动队训练要求。
二是合理改造整合场馆,实现功能的变迁与多元化,打造地标性体育文化综合产业区。聚焦标志性场馆,打造亚运纪念公园;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中小型体育场馆;升级亚运村,树立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新样本。
三是开展多业态综合运营,搭建专业人才梯队,拓展衍生价值。开展多业态综合运营,拓展经营价值;搭建专业人才梯队,拓展人才价值;深挖无形资产,拓展品牌价值。
充分利用亚运契机 盘活利用好亚运资源
文旅体的融合本质上是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好亚运契机,盘活并有效利用好亚运资源,对杭州文旅体更好实现聚人、化人、锻炼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盘活资源存量,实施分类规划。杭州市在亚运会期间新建场馆12个、改造场馆26个、续建场馆9个、临建场馆9个,还有其他的一些体育场地、体育主题公园等,实现了体育基础设施的提质扩容,但应当充分考虑各类体育场馆和资源的特征与属性,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是功能迁移与升级,提升体育资源利用效率。举办体育竞赛深化体育设施基本功能;利用青少年体育培训实现体育场馆功能升级;承接文化活动实现体育场馆功能迁移;发展城市景观实现体育场馆功能复合;提倡全民体育实现体育场馆功能下沉。
三是兼顾商业性和公益性,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要盘活体育设施,实现文旅体发展,引入市场化机制是重要一环。第三方的引入可以将场馆的使用与维护直接落实到市场主体。
四是数字赋能公共资源高效管理和品牌传播。杭州亚运的一大特色就是数字化,利用数字化助力管理和监督,传播助力品牌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