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价值观”聚焦“友善”

为“千万工程与乡村善治”贡献实践经验

我们的

2023-06-29

2023年是浙江“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为充分挖掘展示“千万工程”的内涵意义、丰富成果、实践经验,近日,由杭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杭州市社科联、市社科院主办,萧山区社科联、萧山区临浦镇、杭报集团城报社承办的2023“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友善”暨“千万工程与乡村善治”理论研讨会在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举行。

会上,萧山区社科联,临浦镇、横一村领导分别就大会主题做了深切交流,并分享了极为丰富的“乡村治理”案例。此外,各专家学者也为“千万工程与乡村善治”贡献实践经验。

城报记者 王佳婷 通讯员 赵国青

友 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将 “三个倡导”引入“我们的价值观”中,形成“民生、文明、诚信、感恩、敬业、友善、信仰、责任、崇学、爱国、务实、和谐”12个月份主题活动词,紧扣主旋律,又兼顾特色。

2023年,杭州市社科联(院)联合城报,推出“我们的价值观”系列研讨会,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6月,我们聚焦“友善”。

指导单位: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杭州市社科联、杭州市社科院

承办单位:

杭州市萧山区社科联

萧山区临浦镇

杭报集团城报社

吴 爽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陈娅飞

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副教授、博士

何凯锋

萧山区社科联

挂职副主席

王 宇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所长

李远煦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博士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到乡村才是我国真正的根脉,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要满足亿万农民的权利诉求和利益期待,还在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在这里,萧山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成功入选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首批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全省首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这些成果是萧山落地“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实践成果最好的体现。

其次,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实现了乡村善治,才会给乡村振兴带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激发各个方面的发展潜能。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乡村治理的转型升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基层治理的整体费用,也可以强化村级干部群众沟通交流,进而打造“村里事就是我的事”这种主动和谐的基层治理方式。此外,乡村善治是党管农村工作最好的体现。我们所在的横一村,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引导、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横一村的“柿柿争先”特色品牌,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柿子”文化,以“吃方顶柿 做方正人”的清廉村社品牌,建立有“柿”好商量议事制度、“柿柿”有回应的服务制度。

在乡村治理的建设过程中,还需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壮大“乡绅”乡贤,不断优化村规民约,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乡村治理 善治为本

在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善治乡村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结合横一村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探索“三治融合”的形式,丰富“三治融合”的内涵。

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凝聚善治合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主体是农民群众,要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聚焦群众需求,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延伸为民服务触角。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抓实抓好乡村治理,重在形成一套务实管用的方法。要鼓励基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治理机制。鼓励各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促进现代信息手段与传统治理资源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千万工程”助推“四治融合”的 乡村善治实践

浙江自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以来,经过20年的接续奋斗,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创造了生动的乡村善治实践。

一是突出主体,通过民生实事的推进厚植自治根基。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各级党组织从为民办实事为起点,以尊重民意来推进,最终达到群众满意、为民造福的目的。在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这些可感可视可及的美丽家园建设中,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共护和谐,通过民主法治意识提升强化法治保障。20年来,各级党组织紧紧抓住国家级或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契机,利用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干部群众法治教育,提升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

三是向里用力,通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德治氛围。在杭州各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家风家训馆、书屋等场所为载体的文化阵地全面推广。如横一村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当地龙马灯、荷灯节、炝柿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平台技术应用夯实智治支撑。如建德“乡村钉”、横一村“平安钉”等基层平台,结合市一级的“民呼我为”“基层治理四平台”等平台,全面介入基层治理,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推动基层治理发生深刻变革。

“千万工程”对于 促进乡村善治的启示

“千万工程”对于促进乡村善治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千万工程”对浙江农村进行了环境重构。习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万工程”就是从当时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可以说浙江农村的现代化之路,是从那时候真正起步了。

二是“千万工程”对浙江农村进行了文化重振。现在走在浙江农村,咖啡馆、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花海、庭院、文旅等无不成为现代农村的文化景观。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农村文化觉醒了、复苏了、振兴了。

三是“千万工程”对浙江农村进行了治理重塑。经过“千万工程”洗礼的浙江农村,完全可以写一部反映新时代的《乡土中国》。前段时间我去了余杭小古城村,他们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设自己的家乡”“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形成了“樟树下议事”民主协商品牌,包括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浦镇,都是乡村治理的优秀典范。

四是“千万工程”对浙江农村进行了发展重组。今天的农村在不断地迭代变迁,农村文旅、农村电商、乡村露营,这些当时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产业形态老少皆知,还有山区特色农作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农田,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美味产品。

“千万工程”打开了文化新空间

“千万工程”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打开了农村文化新空间。

一、“千万工程”为传承乡村文化提供了机遇。许多村庄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了富有民俗风情的村庄景观,既突显了乡村特色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千万工程”拓展文化空间、助推乡风建设。浙江首创的农村文化礼堂,承载了“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运”“我们的村礼”等系列乡村文化品牌项目,成为了乡村文化精神的地标。

三、“千万工程”促进城乡交流和文化融合。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城市青年也开始关注乡村生活、探索乡村文化,使得农村文化逐步走向年轻化、国际化。同时,“千万工程”在将文化融入乡村建设时,也更注重文化创新,尤其是在数字文化、文旅产业等方面,不断为农村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四、“千万工程”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契机。通过千村工程,许多农村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体验农家生活。

五、“千万工程”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更加强调精神文明和软实力提升。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农村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继承中注重创新,在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交汇点上,打开了乡村的文化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