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奶茶、汽水……都是添加剂,喝了你就完蛋了。”一段相声中的这句对口词,虽然是句笑话,却是很多消费者深信不疑的“科学道理”:食品添加剂都是“洪水猛兽”,“零添加”的食品才更绿色更天然更安全。事实真的如此吗?对于食品添加剂,人们到底有哪些误解呢?
误解一 食品添加剂引发安全事故
只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物质,才能被称为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合法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
其次,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比如染色馒头里的柠檬黄,按照相关标准只可用于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糖果、果冻等食物)、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量、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比如用香精腌渍鸭肉伪造牛羊肉),都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误解三 不含添加剂的食品更安全
钟凯表示,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很难找到,而某些商家热衷宣传的“零添加”“不含防腐剂”“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客观上抹黑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理性认知,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恐慌。
事实上,凡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都不会给健康带来损害。盲目追求“零添加”“不含防腐剂”反而可能增加风险。
误解二 天然食品添加剂更安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无论天然提取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检验,那就是风险评估。只要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并按标准规范使用,两种添加剂的安全性并无高下之分。
而从食用角度来看,确定食品添加剂用量的基础是经过严格实验评估测定的“最大无害量”(ADI),是正确使用合成食品添加剂的尺度,也是衡量食品添加剂毒性大小的标准。
食品添加剂名声差 消费者存诸多误解 合法使用并无危害 盲目抵制反增危险
消费提个醒
本版稿件均由城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