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仪式感,春晚必不可少

A03

封向标 |

2023-01-19

  2023.01.19 星期四 | 责任编辑 王佳婷 | 版式设计 张娜

  舞台上的花样绽放,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

  经典

  更容易成为集体记忆

  作为过年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怀,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作品。“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儿时的春晚金曲;明天你是否会惦记,曾经的悠扬旋律”,回首历年春晚,总有那么几首歌,唱遍大江南北,唱响时代经典,在几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除此之外,小品和相声一直是家家户户的“重点关注对象”。几十年来,经典作品层出不穷,那些笑料十足的小品,夹带着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走进了观众的心里,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的时候,四台电话就是晚会和观众们沟通的唯一途径,那时候的春晚现在看来舞台非常简朴,只有一些彩灯、彩带。随着科技的发展,2005年春晚就有LED屏幕了,从这时候起,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年的春晚几乎都能上新黑科技,让观众们大饱眼福,比如在2012年,春晚有了全息投影,2013年就开始全面运用AR技术,2016年智能机器人登台,VR、4K、3D、5G轮番上阵,2020年开始裸眼3D,2021年春晚上云端,2023年春晚元宇宙即将上阵。

  更符合当下审美

  一台春节晚会需要承载的内容太多,如何将家国情怀与普通人的烟火气融为一体,大众对健康幸福生活的渴求,打工人熬过职场艰难终于实现个人价值等公众情绪,那些我们感动哭过笑过的瞬间,如何得到疏解和抒发,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不要说教要有趣创新,更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潮流和科技前沿,符合市场化需求,具备传播价值,这些评价维度都对春节晚会这一传统形式的更新迭代提出了挑战。

  让文化历久弥新

  春节既可以看作带有特定习俗、象征中华文化的文化记忆,也可以是天南海北齐庆祝、天涯共享团圆时的交往记忆。而春晚作为一场晚会,每年参与的演职人员有上千人,观众覆盖全球华人。

  这样一场盛会,使上亿人在其中进行身体在场的交往和精神在场的情感联结,可被视为关于春节的交往记忆。而作为交往记忆的春晚,每年一度的上演,也在强化着春节的文化意味,加深人们对春节文化记忆的理解,体现了对弘扬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重视。

  科技

  创新

  ■ 城报微评 春晚的意义,是团聚,是和谐,是温暖

  回顾春晚四十年的历程,无数的经典画面陪伴着时代发展,构成国人的情感记忆。从1983年首届春晚以直播茶话会形式举行,刘晓庆姜昆的主持、李谷一的《相恋》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经典;来年,蒋大为将《桃花盛开的地方》开在了人们的心田;再后来就有了春晚“钉子户”冯巩、费翔《故乡的云》、“白云与黑土”说不完的故事、赵忠祥倪萍的黄金搭档、蔡明潘长江的“恩怨情仇”。跨入新世纪的春晚更是连接时代的浪潮,《吉祥三宝》火了一年的彩铃、刘谦的魔术、周杰伦的《双节棍》……可以说春晚承载着每一代人的青春与岁月故事,已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晚四十年,虽然大家的过节方式丰富了很多,但我们还是会每年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千里共春晚”。或许春晚的意义,是团聚,是和谐,是温暖。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时,也正是阖家团圆之时。

  传承

  城报记者 王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