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8月18日,新华社等官媒援引法国媒体同日报道称,中国观众熟悉的法国影星阿兰·德隆去世,享年88岁。
阿兰1957年开始演艺生涯,参演过《洛可兄弟》《黑郁金香》《你是恶魔》等影片,曾获得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男演员奖、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和戛纳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
不过,阿兰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1975年的动作片《佐罗》。2010年,他曾出任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形象大使。
●他对电影很投入
没想过当演员,却走上了电影之路
阿兰·德龙1935年11月8日出生于巴黎郊区。
儿时的他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父母离异,让他在两个家庭中不断辗转,甚至因为曾被委托给当狱警的保姆丈夫照顾,有过在监狱里成长的经历。
生活的不幸,使他从小叛逆成性,不爱读书,调皮捣蛋。上学时他不停地违规、逃学,换过17所学校也没有毕业,当兵又严重违反军纪被开除。他还当过侍应生、搬运工,年轻时热衷于自行车运动,经常踢足球,也喜欢看电影,但他从未想过当一名演员。
18岁那年,他在演员女友的推荐下认识了导演伊夫·阿莱格雷,在其新片《当女人卷入时》中出演一个小角色,该片是阿兰的电影处女作。
因为有着极度亮眼的外表,他一出道就大受欢迎,片约不断。
个人获得的著名电影奖项就有四五个
阿兰是法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代表作包括《佐罗》《我们的故事》《独行杀手》《蚀》等。
早期电影中他时常出演美貌的杀手或阴谋家,但英俊的外表并未限制他的戏路。
阿兰显赫的表演履历有:
1962年出演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获得戛纳最佳影片奖的电影《蚀》。
1977年主演犯罪片《贪官之死》上映,并凭借该片获得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84年主演文艺片《我们的故事》,并凭借该片第一次获得凯撒奖最佳男演员。
1986年6月获得法国“共和国文化艺术勋章”。
1990年主演的剧情片《新浪潮》上映。
1995年获颁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2年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1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荣誉金棕榈奖。
●他的生活很多样
年轻时介入艺术收藏,也扮演过收藏家
大多数人知道阿兰是位影坛巨星,但阿兰自称,他一生有两大成就,除了电影,还有艺术收藏。
24岁时,阿兰在伦敦买下了第一幅画作,从此踏上艺术收藏之路,时间长达60年。
一开始,他买的是素描,那些素描又引领他进入油画收藏领域。他晚年回忆说,那时候,伦敦和巴黎所有的拍卖会,一场不落,两头奔波,喜欢的东西会留着,其他的会卖掉。
他的收藏规模相当庞大,横跨500年艺术史,从古典大师和文艺复兴时期画作,到19世纪重要艺术家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再到杜菲以及格列兹的画作,从古典艺术到前卫艺术,一路展开。
在电影中,阿兰也扮演过收藏家。1979年代,他主演了电影《克莱因先生》,片中的克莱因是一位有争议的艺术品收藏家,在法国沦陷期间,他从急于逃难的犹太人手里低价收购了不少艺术珍品。影片开始不久,阿兰扮演的克莱因正聚精会神地欣赏着一幅荷兰画家阿德里安·范·奥斯塔德的作品。
被搜出的“整座军火库”也是其一大爱好
今年初,法国警方意外在阿兰家中搜出72支枪、超过3000发弹药,让这位迟暮影帝回到公众视野。
警方人员惊讶地表示,“这几乎是一整座军火库。”而当地检察官让-塞德里克·高克斯表示,阿兰·德龙没有申请持枪许可证,没有获得“合法持有武器的授权”。
阿兰曾在《武士》《博萨力诺》等电影中塑造过持枪行走的杀手造型,不过这显然不是他私藏武器的正当理由。
晚年伤病缠身,对死亡很豁达
今年曾有报道说,阿兰要求儿子帮助自己安乐死,引起媒体和影迷对这位退休影星的关注。
实际情况是:阿兰的儿子安东尼在与法国媒体谈到出版自传时提到此事。2019年阿兰的前妻娜塔莉在美国去世,之前阿兰曾经中风,这使他再次正视死亡。他对儿子说,“托尼(安东尼的昵称),如果有一天我出了什么事,处于昏迷状态,要靠插上电源(指插管)来维持生命,我希望你能拔掉电源,我要你答应我。”
近年来,阿兰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012年接受了心脏手术;2013年再次因心律失常住院治疗;2014年在家中突感背部剧痛,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并接受了紧急手术;2019年在瑞士期间两度中风,在当地一家医院度过很长一段时间。此后他的多位影视圈好友相继去世,让他萌发了安乐死的念头。前妻娜塔莉最后痛苦的时光,也是让他作出安乐死决定的原因之一。
●他与中国很有缘 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是蒙面大侠佐罗
阿兰一生参演过80多部电影,但中国观众最亲切、最熟悉的,无疑是那部《佐罗》。他在片中扮演了一个剑术高绝、英俊潇洒、惩恶扬善的蒙面大侠。一袭黑色斗篷,一匹枣红坐骑,一条凌空挥舞的长鞭,黑色礼帽下,迷人的微笑绽放出风流倜傥的浪漫气质。
该片1978年上映,是第一批被引入中国的西方电影之一。据统计有超过7000万中国观众观看过此片,这在当时绝对可以用庞大来形容。
他因《佐罗》一举成为中国观众最早认识的法国男演员之一。《佐罗》在中国的成功,令阿兰自己都颇感意外。
配音演员童自荣的演绎,无疑拉近了这个西方侠客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童自荣的音色甚至为佐罗这个角色更添了几分原版所不具备的魅力。
中国观众对与阿兰的喜爱,也让他在东方多了一方乐土。《警官的诺言》在北京首映时,阿兰专门赴华来为影片站台,外国影星来国内宣传电影,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十分罕见的。
1987年访华与童自荣会面时,他表示“感谢这位把我变成中国人的朋友”。
在北京过50岁生日,骑车游北京名胜
关于阿兰和中国,还有不少轶事值得回味。
1983年9月,北京崇文门西大街2号,马克西姆餐厅开张,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中外合作西餐厅,上世纪80年代更是中外文化名流扎堆的地方。崔健在这里第一次唱响《一无所有》,张艺谋常带着巩俐到此喝酒,连张国荣每次到北京也要去唱上几首卡拉OK。阿兰曾在这家餐厅举办自己的50岁生日聚会,也算是这家餐厅的一段佳话。
一张老照片里,阿兰与当时的总经理宋怀桂坐在铺着红丝绒的小桌前,身后插中法两国国旗,数名黑衣墨镜保镖紧随身侧,前排端相机的观众、记者将他围得水泄不通。据记载,阿兰当时对宋怀桂半开玩笑地说:“今天我50岁,餐厅放进50个客人,就闭门谢客吧。”
阿兰酷爱中国文化,也非常喜爱北京的名胜古迹。据说他在北京期间,每天骑上自行车,到各个景点旅游,让人感到这个老外很友好亲切。
“想来中国拍一部电影,和中国人做生意”
2010年6月21日,阿兰执导的音乐剧《温柔的法国》在上海世博会首演。他是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形象大使。
世博会期间,他数度来到上海,接待前来参观法国馆的宾客,宣扬法兰西文化,以及当时法国馆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理念。
在做客上海媒体访谈类节目《可凡倾听》时,他不忘重提想来中国拍电影的心愿:“我想能在离开人世之前来中国拍一部电影,记住我的愿望!”
访谈中,他谈到了自己创立的品牌阿兰·德龙,他坦承:“我喜欢和中国人做生意,他们更喜欢我,所以我也更偏重亚洲市场。这里的人民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我、最欣赏我的。”
谈到中国的巨大变化时,他甚至表示,“如果上天让我活得更久,我希望亲眼目睹中国更加强盛的那一天。”
(信息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微信公众号,新民晚报、福建日报、新闻晨报百家号)
电影《佐罗》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