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4日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系乌克兰所为,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一度批准后又叫停,但乌军时任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执意推进,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此知情。
这篇报道的消息源包括声称亲身参与爆破计划的人,以及乌克兰、美国、德国等国家官员和知情人士。
“北溪”爆炸事件发生近两年后,这一突然的爆料无疑再次调动起各方的神经细胞。
外媒报道的有哪些关键“发现”?各方如何表态?事件真相是否真的如报道所说的那样?
●最新披露
一个酒后计划最终被泽连斯基批准?
《华尔街日报》采访了4名乌克兰高级国防和安全官员,他们要么参与了这一计划,要么直接了解该计划。这些人都表示,“北溪”管道是乌克兰对俄罗斯防御战的“合法目标”。
文章形容,摧毁“北溪”管道的“古怪计划”也许是在一个酒吧打烊的晚上诞生的。事件发生4个多月前,几名乌克兰高级军官和商人们在一块儿小聚,借着酒劲和爱国热情,有人提出了摧毁“北溪”管道的计划。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他们商定由一名高级将领指挥并直接向时任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报告。数天后,泽连斯基批准炸毁“北溪”的计划。按照4名直接参与或了解这一爆破计划的乌方人员说法,全部行动安排都以口头交流方式进行,不留书面痕迹。
报道说,2022年9月,由6名军方和民间资深潜水员组成的团队驾驶一艘在德国租用的游艇前往事发地执行爆破计划。他们携带潜水装备、卫星导航设备、便携式声呐等,趁着夜色下水,把烈性炸药奥克托今(HMX)和定时装置安放在“北溪”管道上。
报道还说,执行破坏任务的团伙通过让一名经过潜水训练的女性平民加入等手段进行伪装,这样可以让人们误以为他们只是在游艇上度假的一群朋友。
据参与此次计划的人士透露,此次行动开销约为30万美元。
《华尔街日报》报道,“北溪”管道被炸前,乌克兰情报部门与西方国家专家曾制定详细袭击计划。乌方爆破团队研究过先前计划,但认为耗资过大、过于复杂而没有采用。
时任乌军总司令抗令炸了“北溪”?
报道还称,次月,荷兰情报部门获知这一计划,并通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后者随后把情况转告给德国方面。
美国官员称,CIA警告泽连斯基停止行动。了解内情的乌克兰官员和西方情报官员称,泽连斯基随后命令扎卢日内停止行动,但扎卢日内无视命令,他的团队还调整了原来的计划。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最终“北溪”管道遇袭后,泽连斯基严厉批评了扎卢日内,但后者不以为然。扎卢日内告诉泽连斯基,破坏小组一旦被派出,就会被单独隔离,而且不能被叫停,因为与他们的任何接触都可能危及行动。
一位了解此次谈话的高级军官说:“这就像一枚鱼雷:一旦你向敌人发射,就无法再将其拉回,它会一直航行,直到‘砰’的一声。”
“北溪”管道被炸数天后,荷兰情报部门又向美国中情局通报了这次袭击的详细情况,后者同样转告给了德方。
德国逮捕“北溪”嫌疑人要求遭波兰拒绝?
德国警方对“北溪”遇袭事件进行了近两年的调查,证实了上述人士的部分说法,调查取得了电子邮件、手机、卫星电话通信、涉嫌破坏“北溪”管道团伙的指纹和DNA样本等证据。不过德国的调查并未直接将泽连斯基与秘密行动联系起来。
据德国多家媒体14日报道,德国检方已把一份逮捕令发送给波兰检方,要求波兰逮捕涉嫌参与炸毁波罗的海“北溪”管道的一名乌克兰人。据报道,这名乌克兰人是一名潜水教练。德国媒体还报道,德国检方已锁定另外两名嫌疑人。报道称,他们是来自乌克兰的一男一女,二人也是潜水员。
据德新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媒体报道,波兰检察机关14日确认,波兰收到过德国发来的“欧洲逮捕令”,要求波方协助抓捕一名涉嫌于2022年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乌克兰公民,但波兰检察机关称这名男子7月初已离开波兰。
按照波兰检察机关发言人安娜·阿达米亚克的说法,那名嫌疑人已知最后行踪是7月从乌克兰入境波兰,但波方搜查其住所时并未寻获此人。
按照波兰法律,检察机关未披露嫌疑人全名,仅称他为“弗拉基米尔·Z”。“最终,弗拉基米尔·Z没有被拘捕,因为他在7月初越过波兰与乌克兰边界,离开波兰领土。”阿达米亚克在电子邮件中这样回复媒体记者。
她解释说,嫌疑人之所以能自由出入波乌边界,是因为德国相关机构未将此人姓名输入受通缉人员数据库,“这意味着波兰边防军无从得知也没有理由拘捕弗拉基米尔·Z。”
波兰方面披露的消息是“北溪”管道爆炸“悬案”调查近两年来外界获知的最新进展。
●几方反应
乌方:与“北溪”爆炸一事无关
作为报道中的核心人物,今年3月被解除现役、现已就任乌克兰驻英国大使的扎卢日内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否认自己与“北溪”爆炸事件有关。扎卢日内称,乌克兰武装部队无权执行海外任务,他没有参与其中,对他的指控是“挑衅”。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一名高级官员否认乌政府与此次破坏活动存在任何关联,并表示泽连斯基“没有批准在第三国领土实施任何此类行动,也没有发布相关命令”。
15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乌克兰与“北溪”管道爆炸一事无关,乌方也并未从爆炸事件中获得任何战略优势。波多利亚克称,破坏“北溪”管道的行为只有在拥有大量技术和财政资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爆炸事件发生时拥有这些资源的国家只有俄罗斯。
俄方:企图把视线从真正的元凶身上转移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5日表示,在对“北溪”爆炸事件的调查上,西方国家的任务是为自己开脱责任。
对于西方媒体甩锅乌克兰的做法,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表示,西方媒体的报道是“协同释放假消息”,企图把公众视线从真正的袭击元凶身上转移。
俄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安斯基16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华尔街日报》报道正试图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以掩盖这起事件的真正肇事者,“没有人会相信‘北溪’是由一群不清醒的乌克兰潜水员破坏的。”
据塔斯社16日报道,俄罗斯驻美国大使安东诺夫说,美国试图把“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全部责任转嫁给乌克兰。安东诺夫在俄驻美大使馆发布的声明中说,美国官员拒绝就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发表评论,其目的是希望人们忘记美领导人关于“摧毁天然气管道很重要”的表述,他们试图将所有的责任都转嫁给乌克兰。尽管人们都清楚,如果没有美国的批准,乌克兰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他方:仍有“非常多的未报告信息”
德国基民盟研究外交政策的罗德里希·基塞韦特15日在德国广播电台上说,“人们对所有线索都指向乌克兰有着浓厚兴趣”,但可能是“虚假信息”,这一事件仍有“非常多的未报告信息”。
在15日一场媒体吹风会上,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拒绝评论《华尔街日报》报道。此前一天,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表示,美国对德国相关逮捕令事前不知情,美国对针对“北溪”管道的“明显破坏行为进行了谴责”。
对于《华尔街日报》的爆料,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有网友说,用这些幼稚的阴谋来掩盖“恐怖袭击”应该被追究责任。
有网友表示:“挺好的‘童话故事’。顺着钱的线索。谁从这次爆炸中获益了?”
有网友评论道,“胡说。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政治宣传。100%是美国干的。”
●真相难明
瑞典和丹麦调查一年多后不了了之
“北溪”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北溪-2”2021年建成后,因为美国阻挠、俄乌冲突升级、欧美对俄制裁等因素,从未真正启用。
2022年9月26日,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北溪-1”和“北溪-2”在丹麦、瑞典附近海域发生剧烈水下爆炸,大量天然气泄漏。调查发现,4条管道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个泄漏点,疑遭人为破坏。
事发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拒绝俄罗斯参加。
今年2月,瑞典和丹麦相继宣布结束调查,但对调查结果讳莫如深。德国表示仍将继续调查。
指向美国、乌克兰的说法都有
2023年2月,美国知名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西摩·赫什以不愿公开姓名的消息人士为来源爆料,“北溪”管道被炸由美国情报部门策划、总统约瑟夫·拜登拍板后由美军秘密破坏。美军人员2022年6月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演习为掩护,潜入海中安放炸弹,挪威海军同年9月飞机投掷声呐浮标后引爆炸弹。美国政府对此予以否认。
一些西方媒体此后援引美国及其盟友情报机构的消息报道说,爆炸可能由一个乌克兰团体制造,且乌克兰政府不一定知晓。
德方去年7月通报联合国安理会,其调查发现一艘游艇上有炸药痕迹,怀疑那艘游艇可能被用于运送炸药以实施对“北溪”的破坏。
“北溪”管道爆炸进一步破坏了俄欧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欧盟市场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高涨。美国能源企业却借机向欧洲大量出售高价油气,赚得盆满钵满。
谁是破坏“北溪”管道的幕后黑手,疑云至今重重。直至《华尔街日报》8月14日发表最新长文,把矛头再度指向乌克兰。不过,这种做法也引发外界的质疑。
(信息来源:新华社,环球杂志、环球时报、国际在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