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 首先需要读懂年轻人

2024-06-06

本报评论员 岑嵘

眼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拉动内需、提升消费活力,比如举办购物节搞促销、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甚至使用金融手段来刺激消费。

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想提升消费,就要懂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要读懂年轻人的心。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消费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的巨变,消费观念也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表明阶层地位发展。这个年纪的人特别注重商品所代表的阶层含义,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偏好名牌包包、大房子、豪华汽车。他们的消费更注重商品的阶层属性,注重身份标签,商家也会利用这些消费文化展开营销。

到了“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的消费观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出生在网络时代,观念上更为平等和多元化。对于消费,他们更多地回归到消费本身。一件商品,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性价比,实用性、品质感。他们喜欢的商品要有设计感、有颜值,有趣,新鲜,最好有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

举个例子。从前的咖啡馆代表身份,像我们熟悉的“两岸咖啡”都开在黄金地段,人们的商务活动会约在咖啡馆,而咖啡馆的消费也不低。现在的年轻人颠覆了传统的咖啡馆,他们喜欢街头巷尾价格实惠的个性咖啡馆,喜欢有趣有情调,几个朋友相约谈谈天。从前那种“高大上”的咖啡馆则慢慢地在消失。

今天的年轻人消费更理性,他们大多对名牌无感,拎个环保袋出门。他们更了解商品的有效成分,而不会被广告的吹嘘左右。他们喜欢找到“平替”,而非彰显身份的奢侈品。例如防晒霜,他们更在意成分和防晒指数,而不是牌子。当我们还在谈论“加拿大鹅”羽绒服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流行军大衣。

只有了解这些年轻人消费文化的变化,才能谈促进消费。

“Z世代”是有趣的年轻人,也是理性的年轻人。他们并非不爱消费,而是希望物尽其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可以买贵的,也买得起贵的,但不能买贵了”。同样的商品,他们还更偏好国货,也更喜欢国风。

据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Z世代群体价值观念报告显示,“Z世代”消费时更关心性价比,关注特色和感受,78%的受访者有规律储蓄的习惯,仅有11%受访者考虑买房买车。这些“宝呗青年”们同样也会“心疼8块钱的邮费、15块钱的会员费”。

因此,商家推出的产品要更实用、有趣、性价比高,有社交属性。只有抓住年轻人的心,读懂年轻人,才能抓住未来的市场,才能促进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