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徐昕
湖南卫视芒果TV《歌手2024》播出两期,在网上引起巨大热度。因为采用“不修音”的直播方式,让歌手的唱功和现场表现成为关注焦点,中外歌手的比拼也成为热门话题。一边是华语流行歌手领军人物那英顶住压力从第三名进阶到第二名,另一边是网友们为中国歌坛紧急“摇人”,多位知名歌手主动“请战”。一档娱乐节目,变成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荣誉之战”。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时,演艺界还出了另外两则新闻。一则是关于“五月天”的,日前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表示,经过调查,未发现去年12月“五月天”上海演唱会存在“代替现场演唱、演奏”情况;另一则是5月11日林俊杰济南演唱会,疑因视角不佳问题,被观众大喊退票。
《歌手》“摇人”、“五月天”假唱风波平息、林俊杰演唱会被喊退票。看起来互不相干的几件事,但却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说明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大家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
这两年演出市场火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演唱会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观众喊“退票”的情况在各地层出不穷,理由多种多样:有歌手演唱曲目太少时间太短的,有观众买到“柱子票”的,有音响效果不佳听不清的,有大屏角度太偏看不到的,有主持人求婚喧宾夺主的……说实话,愿意花真金白银去看演唱会的观众,对偶像多多少少是有滤镜的,会给予很大的包容,但最终让观众失望喊出“退票”,只能说明演唱会的制作水平与观众的期待相差实在太大了。
套用一句歌词来说,演唱会不是你想开,想开就能开。除了对歌手的实力有极高要求外,团队的制作水准也很重要。演唱会是一种文化产品,需要用心制作才会有好的品质。比如同一个系列的巡回演唱会,到了不同城市、不同场馆,舞台设计、灯光音响、大屏摆放都需要“一站一策”,精心加以布置;歌手与观众的互动,也需要做足功课,既要玩得出当地特有的“梗”,也要避免“踩雷”;就连演出时的交通、天气状况,也需要做出及时的应对方案。如果一个团队对观众有足够尊重,对产品水准有足够要求,能站在观众角度去核验效果,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卖“柱子票”这样让人大失所望的情况的。
做演唱会的人,不妨学学《歌手》。每次看这个节目,我都觉得台上的歌手拿出了制作一整张唱片的“洪荒之力”来应对每一首歌的演绎。这个舞台就像是用了放大镜,把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如果每个歌手对每一场演唱会、每一首歌都能有这样精雕细琢的态度,演唱会的那些翻车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十多年前笔者去香港,路过红磡体育馆,得知喜爱的歌手在开演唱会,便临时起意去看。很知名的歌手,但票价很亲民,而且一直唱过零点。当时就感叹,香港有那么好的演出市场,市民看演唱会就像看一场电影那么稀松平常。如今,这样的市场和氛围内地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有那么先进的文体场馆,有那么庞大的观众群体,有足够的消费能力。现在需要的是,是在产品制作上再认真精致一点。全网为《歌手》“摇人”,其实是人们对文化产品去粗取精、回归质量的呼喊。相信真正优质的歌手,一定会在好的舞台上大放光彩,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