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良渚文化的秘密

(上接13版)

2024-04-17

听良渚书院的老师介绍说,良渚古城的城门只有一个是陆门,其余八个都是水门。良渚时期水上的交通工具是竹筏或者独木舟,竹子并排绑在一起的是竹筏,将一块圆柱形大木头中间挖空的是独木舟。良渚古城的城墙最早是用草裹泥制造而成,后来在城墙外铺了一层碎石,可以防止大水冲塌城墙……我听得都入迷了,原来古人这么有智慧啊!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全梓杨

遇见良渚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诞生了良渚文明。它“生活”在距今5300-4300年前,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合理利用水源,交通运输基本都走水路。但是,春夏季河水泛滥,可能会引起洪灾;秋冬季水位下降,水资源又紧缺,这可怎么办呢?良渚先民有办法,他们修建了高坝和低坝,春夏季把河水储存到坝内,秋冬季再把水放出来,用于灌溉或运输,真是太聪明了!

良渚出土的文物非常多,有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等等,而最出名的要数玉器,玉琮就是代表之一。玉琮内圆外方,古人用它来祭祀神祇。玉琮上刻有神人兽面纹,代表着民族统一的信仰。那时的手工艺非常惊人,一毫米内竟刻有6-7条纹路。活动中,我也认真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玉琮杯子,虽然没有多少手工艺技巧,但是刻上我的名字之后,它就是独一无二的!

活动结束之后,我来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用我的双脚丈量曾经的良渚。正值春夏之际,入眼全是绿意盎然,繁花朵朵。遥想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想必也是在此生活得很惬意吧!

商报小记者(福山外国语小学)王知语

手作玉琮杯

我拿着紫砂泥和玉琮形状的模具,按照老师教的步骤,小心翼翼地捏制,感受泥土在手中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经过捏制、打磨、脱模等步骤,一只精美的茶杯展现在我眼前,我心里激动极了,不禁为这份独特的体验而欣喜。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对良渚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收获了自己制作的玉琮杯。我相信,它会成为我珍藏一生的宝物。

商报小记者(福山外国语小学)潘希辰

探寻文化之旅

很多小朋友看到良渚这个词,首先会想到杭州亚运会出圈的琮琮。其实良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早迈入早期国家形态的区域文明。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世界广泛公认。

现场,我们利用模具和紫砂泥制作了一件件玉琮形状的泥坯作品,栩栩如生。我们还了解了璧、琮、柱等形状玉器在良渚先民生活中的用处。这次别开生面的古文化探寻之旅,仿佛打开了尘封千年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良渚先民的审美和智慧,时至今日,依然让世人感到惊艳。

良渚文化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更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磅礴气势。良渚文明被发现以来,很多有识之士为良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殚精竭虑,我们小记者们也在文化传承的路上!

商报小记者(临平第三小学)肖逸轩

动手感受良渚文化

在距今5300-4300年前,良渚古国就有着层级复杂的社会分工,有着统一的信仰,他们建造了宫殿,修建了水利工程,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玉器。

活动现场,我们还亲身感受了紫砂玉琮杯的制作过程。我小心翼翼地把紫砂泥放入模具中,压紧压实,再通过拉坯机压平,静置晾干后取出,在杯底刻上自己的名字,待烧制后便是一个精美的紫砂杯,可以用来喝茶。看着杯身上的神人兽面纹,我感慨良多,它是良渚人心目中共同供奉的地位最高的“神徽”,是共同的信仰。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赵诗城

我是小小手艺人

我们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我立马抓了一大块紫砂泥,先沿着模具内壁一路按紧,然后整理好杯口,削掉多余的泥,再把这些泥用力地按压在底部,最后拿到拉坯机那打磨,就在我以为一个玉琮形状的小口杯就要诞生的时候,命运和我开了个玩笑——在准备脱模时,泥坯还不够硬,化为了一摊“烂泥”。我只好带着我的泥和模具“回炉重造”,这一次我可不敢大意了,最终在我小心翼翼地呵护下,我的玉琮小口杯终于诞生了。我想说,要成为一名手艺人,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商报小记者(临平第三小学)贺宇杭

探寻良渚密码

众所周知,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3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当然,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在陶艺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借助模具制作了一件紫砂玉琮杯。我们将泥使劲地压在模具中,慢慢形成了杯口形状。然后,利用拉坯机进行更为精细的打磨。最终,一个外壁刻着精美花纹的作品应运而生。

陶艺老师说,泥坯上釉烧制后可以保存更久的时间,我想:作品保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良渚文化好好保存并传承下去,它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王锦瑄

良渚文化与陶艺

从一张张幻灯片中,良渚书院的老师将良渚的历史娓娓道来。良渚先民会利用竹子和石英砂来钻孔,用石头来雕琢精美的玉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不禁感叹:良渚先民真是太富有智慧了。

现场,我们也效仿良渚先民,制作玉琮杯。我把紫砂泥分成好几小块,用力将泥按压在模具里,再将泥涂抹均匀,确保杯壁厚度一致且表面光滑。之后,只需脱模、烧制,一个精美的紫砂杯就能诞生了!

良渚闪耀着文明之光,充满智慧又勤劳的良渚先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创造了这个充满魅力的王国,它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商报小记者(听涛小学)朱楷瑞

良渚文化我传承

良渚书院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良渚文化的瑰丽和良渚先民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久远的过去竟有如此恢弘的布局和规划,有着层级复杂的社会分化,有着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和精美的玉器。莫角山上那壮观的良渚王国宫殿,良渚时期已初具雏形的管理制度,良渚先民们用竹管粘上解玉砂将玉石打孔、刻纹路……复杂的概念在老师的讲解下,显得通俗易懂且十分有趣,我们都听得入了神。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正如“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所说:“我们上古的祖先坚韧地开辟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探索良渚文化密码

在良渚申遗成功之前,中国的历史在国外看来最早是在商朝时期,只有3600多年,而在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良渚古城遗址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人类文明史。

正所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闻名于世。玉琮的制作过程极为精细,从选料到成品,经过了上百个日夜,良渚先民先用高硬度的石头来切割,再用粗木磨出轮廓,然后雕出精细的纹路,最后抛光,才做出了一个玉琮。那时的人们,运用简陋的工具,却能做出令现代都叹为观止的王琮,这是多么高超的手艺啊!玉琮上刻有的神人兽面纹,由一个头戴羽冠的人和一只面目狰狞的怪兽组合而成。它是良渚先民共同的信仰,是良渚人心目中的“神徽”。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姚依依

聆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之声

之前,我对于良渚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良渚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展品,好看的陶器,良渚文化村,金黄的稻田和高高的稻草堆,以及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头顶上耀眼的玉琮。今天,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以前获得的知识得到了有效串联。良渚文化发现于浙江,2007年,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最终考古确定它生成于距今5300-43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后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村的开放,让良渚文化“活”了起来,让我们现代人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文化。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徐嘉懿

指导老师:钟建梅

不会被忘记的良渚文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良渚文明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良渚,施昕更是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名字,他第一个发现了良渚文明,并且撰写了关于良渚文明的考古报告。

良渚古城有着恢弘的规划,分为宫殿区、内城区和外城区。宫殿区大约占地30万平方米,内城区占地约300万平方米,外城区占地约630平方米。除了宫殿外,良渚考古还发现了许多文物,精美的玉琮是我喜欢的文物,上面刻有神人兽面纹,这代表着良渚人统一的信仰。

良渚人创造了初步的农耕文明,有简单的文字,有水利工程,有造船、制陶等技术。可惜的是,李老师告诉我们,良渚文明很可能毁于一场大海啸,良渚先民有的移居了,有的被淹死了,文明也逐渐被掩盖。随着考古发现,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良渚文明再也不会被遗忘。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程子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