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满/商报记者 陈敏 雷雅琼 张馨予 张宇帆 徐敏月 江晓薇 曾润玥 黄诗睿 刘迅 文/摄
浙江 绍兴 这道古城门外,居然藏了两条和“龙”有关的古桥
迎恩门位于绍兴市北海街道,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清代改称为西郭门,兼有水陆城门。古时候大臣或者皇帝亲临,都会从这里经过。
迎恩门后面是风情水街,这里是历史上从杭州进入绍兴的水陆要道,连通着京杭大运河和绍兴的护城河。迎恩门外有两座和龙有关的古桥,玉龙桥和会龙桥。
会龙桥,位于迎恩门外1.5公里,是座石梁式廊桥,宋代称瓜咸桥,又称会源桥。这是当时余天锡看见赵与莒兄弟的地方,赵与莒登基为帝后,当地人将余天锡和赵与莒兄弟二人相遇的瓜咸桥改称为会龙桥,意思是会见真龙天子的地方。
再走几十步,就到了浴龙桥。《越中杂识》记有:“宋理宗少时尝浴于此。”据说这座桥原来叫虹桥。南宋时期,宋理宗年幼时被母亲带回娘家抚育,在此桥处洗浴,故又名“浴龙桥”。因为绍兴话中“玉”和“浴”同音,叫着叫着便成了“玉龙桥”。
河南 郑州 高106米!广为人知的母亲河雕塑 就坐落在这座“龙”峰里
仰望先祖炎黄,你会听到泱泱五千年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攀登向上,当你距离炎黄二帝越来越近,站在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黄河,会油然生出一股“黄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的豪迈情怀。
炎黄二帝塑像采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建造,高106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它们面朝黄河。整个塑像融黄河、黄土、炎黄文化三者为一体,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的艺术效果。炎黄二帝塑像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开拓和创业的化身。山体右下方是范曾为炎黄二帝塑像亲笔手书长达485字的长33米,宽3.3米《炎黄赋》碑刻。
目前这里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炎黄广场两侧的百位中华历史名人雕塑是国内规模最大、人物跨越历史最长的历史名人雕塑群,将尧、舜、禹、孔子等117位中华历史名人分别以“文明曙光”“贤哲师表”“文韬武略”“文采风流”“智慧之光”五个主题以雕塑形式展现,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内蒙古 赤峰
作为“龙的传人”
你认识“中华第一龙”吗?
从杭州飞越1600余公里,来自蒙古高原的凛冽寒风扑面而来。赤峰,顾名思义,红色的山,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这里因出土了“中华第一龙”,而又被称为“玉龙之乡”。
时钟拨回到1971年8月。这天下午,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村民在村边挖树坑,手中的铁锹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石板,下面埋着的像是个生锈的铁筒子,在阵阵摩擦和撞击中,“废铁筒子”上的锈迹逐渐脱落,浮现出真容,竟然是一块玉龙!该处属于文化性质单纯的红山文化时期遗址,由此断定C形玉龙属于红山文化,“国宝级”玉龙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在赤峰市博物馆,馆内外玉龙造型的标志随处可见。
如今,C形玉龙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红山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最早龙图腾的实证之一,在人们提及与龙相关的文物时,往往都绕不开这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的“中华第一龙”。
浙江 丽水庆元 最古老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在这里讲述着“廊桥遗梦”
浙西南一隅的庆元则是中国廊桥数量最多,且拥有最古老木拱廊桥之地。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这个“中国廊桥之乡”内,一座古朴别致的廊桥重新修建而成,因其势与后山山脊古松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得名“如龙桥”。据资料记载,这是全国迄今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也是目前全国木拱桥中唯一的“国宝”。
如龙桥全长28.2米,净跨19.5米,矢高6.8米,面阔6米,有廊屋9间,结构复杂,功能完备,集亭台楼阁于一体,且颇具宋代遗风。
关于如龙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据民间相传,在庆元县月山村举溪两岸的吴、陈两姓每年都会因为天旱争水而发生争执。后来吴如龙和陈来凤通过比武而结亲,并共同开凿引水渠,为此平息了争端,后人便建造了如龙桥和来凤桥以示纪念。
在这个小城里,每一座古廊桥都有着多元角色,如龙桥也不例外。遮风挡雨、赶考之地、休憩之处……正因其承载起村民世世代代的市井生活,传统民俗活动“走桥”在每年都不会落下。歌舞、祈福、舞龙、锣鼓,劳动了一年的村民在此时共同许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浙江 海宁 龙年穿点“龙”!龙渡湖畔这座中国布艺名镇不缺“龙元素”面料
对于生活在中国布艺名镇许村的人们来说,有名的“龙”可不仅仅有龙渡湖,纺织品上各色各样的“龙”,才是许村人最熟悉的。
从40多年前老被面上的龙,到2023年借着新中式的东风大火的马面裙面料上的龙,龙的元素从未在纺织品图案中消失过。在许村,老一代的纺织人依然在使用着老被面,即使已经被存放了三四十年,其光泽依然如新。
许村人的身上,纺织带来的印迹无处不在。家家户户都从事着与纺织相关的行业,纺、织、染、印……哪里有家纺城,哪里就有许村的人和许村的布,哪里也就有了跟着各色面料一起飞出许村,飞往各地的中国龙。
杭州 临安 在龙上古村,领略山水间的宁静与惬意
临安高虹镇的龙上村,是一个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山水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龙潭,作为龙上村的一大自然奇观,其历史同样悠久。明朝《临安县志》中就有记载:“龙潭治北龙藏坞,深百余丈,周围石圈三丈许,肖龙所穿者,昔人以龙潭为藏龙所,故称龙藏坞。”龙潭以其深邃的水域、峭壁环绕的地貌,成为了龙上村的一大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在抗日战争时期,龙上村更是见证了新四军的一段英勇历史。1945年,新四军司令员刘别生率领部队驻扎在龙上村休整。他们与村民共同开荒种菜、加工粮食、缝制被服,甚至救护伤员,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这段历史不仅留下了“刘别生旧居遗址”和“新四军战地医院展厅”等历史遗迹,更让龙上村成为了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地。
如今,龙上村已经成为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农业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村庄中保存着许多明代建筑和传统民居,展现了古代村庄的风貌和历史文化。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山水风光,感受那份宁静与惬意;也可以参观古老的民居建筑,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农家菜肴和优质的龙上茶叶,享受一次难忘的乡村之旅。
杭州 千岛湖 这条小巷藏着千岛湖人的回忆
素有“杭州后花园”之称的千岛湖,原来的名字叫排岭,从名字中便可得知,千岛湖是一座山城,在这座富有层次感立体感的县城中,镇中心的骑龙巷是最繁华的地带。
骑龙巷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巷子,半个世纪前,新安江水库蓄水,两座千年古城沉入湖底,县城搬迁至排岭,骑龙巷作为排岭老城的中心和交通要道,由此而兴。因整条巷子依山附势,宛若一条游龙蜿蜒俯卧,行人走在上面就像骑在龙身上,便有了骑龙巷的美名。
如今,在骑龙巷沿着青石阶梯一路走一路逛,各种文创店、美食店、特产店相连,走累了,可以点上一杯自己喜欢喝的茶饮,这里除了连锁的茶饮店,还增加了数种淳安本土、极具特色的小众茶饮品牌;饿了,可以随便走进一家饭店,点上一盆临岐暖锅,又或是一盆鱼头汤,在美食中寻找淳味。“有趣有乐,能食能憩,可慢可享受”形容这条老巷最恰当不过。
湖北 仙桃 这座被誉为“中国黄鳝之都”的城市 特色菜里也能找到龙的影子
都说认识一座城市,从味蕾开始,仙桃被称为“中国黄鳝之都”,当地人不仅擅长养殖鳝鱼,更擅烹鳝鱼,盘龙鳝是仙桃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菜肴,肉嫩味鲜,食之香酥可口。
鳝鱼形似蛇,它在烹制成肴过程中自然蜷缩形似盘龙,故名为盘龙鳝。 这道菜在烹制前,鳝鱼需要用清水喂养2~3天,使之吐净腹内污物,除去泥腥味。
其做法是将活的鳝鱼放入烧热的锅内让它自蹦身亡,微火反复煎之。待鳝鱼由硬变软成卷曲时,放入盐、辣椒及麻辣酱等调料,干煸成焦黄色,熟至香气扑鼻,盛盘食之。
金华 兰溪 这里竟藏着一个和“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925年,水亭畲族乡荷龙里村的王阿璋、王阿亮等人为了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组成龙头会,前往龙游等地学习断头龙表演技艺,至今断头龙在荷龙里村代代相传,成为水亭畲族乡独特的民间舞蹈活动。
关断头龙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代贞观年间,连年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纷纷求告龙王。龙王动了恻隐之心,奔赴天庭奏请玉皇大帝准他降雨。玉皇大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内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龙王领旨后心想,城里降雨七分就要闹水灾,城外降雨三分又无济于事,何不倒一下呢。于是在城里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处。玉皇大帝获知,大发雷霆,怒斥龙王违抗天旨,对其处斩。
龙王被斩了首,百姓为了报答他的恩德,各村各庄都扎制了龙头,供奉在庙堂里或厅堂上,焚香礼拜。每到春节和元宵,村民扛着龙头和龙身,沿村庄游行,对龙王寄托哀思。由于龙头被斩了,龙头、龙身就分开来,所以被叫做“断头龙”。
断头龙与其他龙舞的最大区别是头身分离,整条龙由龙珠、龙头、七节龙身组成。龙头和龙珠可单独表演技巧性、高难度动作。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和龙珠就舞出一个套路。龙头、龙珠、龙节中,还可点燃红烛,夜间起舞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整个龙舞显得变化多端,敏捷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