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杭州 故事抵达世界

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侧记

2025-09-29

记者 陈友望 实习生 童桐

九月杭州,丹桂飘香。9月28日,作为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的重要环节,一场以“文学+”为主题的采风活动在这座千年古都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作家、媒体人与文化学者,沿着“文学+科技”与“文学+人文”两条主线,开启了一场对话——从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到引领当下的数字浪潮,再到诗画江南的绿水青山,杭州以其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窗口。

数字之城 在现实土壤中链接未来灵感

在未来科技城展馆,从便捷的智能应用,到引领行业的科技企业,杭州展现出的创新实力让伊朗Great Media传媒公司总裁麦赫迪·扎尔扎德印象深刻。“杭州不仅拥有风景如画的西湖,更孕育了改变世界的科技力量。”他表示,“期待这些创新的‘杭州方案’能够走进伊朗,让科技成为文明古国之间新的交流纽带。”

中文在线集团高级项目总监姜波从产业角度点赞杭州的“双轮驱动”模式。“杭州真正用精准的产业政策和开放的人才生态,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他谈到,“从咪咕到华策,‘科技+文化’的杭州模式,配合‘规则先行、服务到位’的营商环境,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台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异惊喜地发现,一个导航APP竟能如此“懂”他。“刚买了房车,高德地图就能设置车高,自动避开限高路段,还能一站式搞定路线、酒店和美食!”他分享道,“这种全链条的智能服务,让我们这些经常外出采风的创作者,旅行更轻松,创作也更自在。”

文明圣地 在古老印记中激活当代创作

如果说科技线展现的是杭州的现代脉动,那么人文线则带领大家走进了五千年的文明深处。

在良渚博物院,李异在黑陶展柜前驻足良久。“这些刻画符号会不会是文字的雏形?”他端详着玉器上1毫米内刻画五道纹路而不重叠的工艺,对同伴感叹,“即使在今天也难以想象。如此精妙的技艺,对我写玄幻小说太有启发了!”良渚先民用最朴素的工具刻画纹路,正如当今网络作家用键盘构建世界——两种时代,同一种对极致表达的追求。

土耳其专栏作家卡米尔·埃尔道杜在玉琮展柜前连连赞叹:“太震撼了!良渚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良渚玉琮的精密,让他想到伊斯坦布尔的古代水利系统——人类文明总在相隔万里的土地上彼此呼应。

贵州省网络作家协会会长晴了已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二十多年,擅长历史题材的他被良渚博物院所展示的水利系统所征服,“这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一个具备高度组织能力的社会实证。它让我看见,五千年前,文明的曙光已然如此夺目。”

在浙江文学馆的数据科技展厅,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被大数据分析中国文学的创新展示所吸引。而在浙江省博物馆,希腊作家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在越王勾践剑前格外专注——这正是他创作历史小说《两个世界的光芒》的灵感来源之一。“亲眼见到这些文物,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共通之处。”

山水诗城 在时代交汇处书写中国故事

采风团的脚步还延伸至富春江畔的东梓关村和黄公望纪念馆。沿着村落小径,作家们走进保存完好的民居,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来自丽水的自由撰稿人洛施刚刚完成一部关于畲族文化的小说,她感慨道:“网络写作往往是个封闭、孤独的行业,而采风让我走出书斋,东梓关村的乡野气息与黄公望纪念馆的山水氛围,给了我灵光一闪的瞬间。”

从良渚文明的星辰之光,到云栖小镇的数字浪潮;从黄公望笔下的“画中山水”,到“城市大脑”治理下的诗意栖居,当全球的文学创作者在此处找到灵感,杭州的故事也正通过他们的笔触,走向世界。这里,不仅是马可·波罗笔下“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更是今天这样一个兼具古典韵味、创新活力与生态智慧的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