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敏
近日,重庆某中学一名学生因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被班主任——一位历史老师——及时制止。这位老师坦言,自己起初并不清楚“唐人”作为网络梗的真实含义,直到上网查询后才震惊地发现,该词竟被恶意引申指向“唐氏综合征”。她郑重告诫学生:“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用严重疾病作为网络烂梗攻击他人,不仅伤害同学,更是对患者的极大不尊重。”
视频传出后,这位教师的果断处置和严肃教育赢得全网点赞。事情虽小,体现的却是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语言文明的大命题。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往往缺乏辨别力。盲目模仿、追逐潮流,甚至把粗俗当有趣,将烂梗当个性表达——类似“无心之失”,实则常隐藏低俗化乃至暴力、色情化倾向,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语言纯洁与精神健康。
校园作为教育主阵地,必须守住语言文明的底线。教师更应成为守护文明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对任何不良表达习惯一笑置之。《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担忧网络烂梗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超半数认为这将导致词汇滥用与表达失范。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数字时代下亟待正视的现实问题。当“YYDS”“绝绝子”逐渐取代精准、丰富、有生命力的汉语表达,当青少年习惯于用“梗”替代思考、用嘲讽消解真诚,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语言的纯正,更是一代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位教师曾以诗意的语言提醒学生:“风可以吹走气球,但吹不走蝴蝶。”语言也如此——浮夸、空洞的流行语如气球般易散,而真正有生命力的表达,应当如蝴蝶般自在起舞,扎根于历史文化土壤。守护语言规范,就是守护思想的深度与精神的自由。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规范语言使用,需全社会协同努力。近年来,教育部、国家语委、网信办连续推出多项举措,如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推动修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网络用语规范等。这些制度设计并非要对网络语言一概否定,而是旨在去芜存菁、引导语言健康演进。事实上,像“智能向善”“松弛感”等一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传递正能量的新词,也被权威机构评选为年度流行语,甚至纳入辞书。
语言需要流动与创新,但不能脱离文明的轨道。拒绝烂梗、抵制低俗,全社会都要始终坚持在规范中发展语言、在包容中净化语言,还校园以纯净,予成长以温暖。让我们共同拉紧语言的缰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丰富、优美、庄重的汉语世界中,真正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