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丁姿伊/文 步恩撒/摄
记者 徐林军 实习生 周紫媛/视频
最近,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锦绣芳华》火了。这部剧不光在国内多个平台热播“霸榜”,还跟着“国剧出海”的大潮,卖到了海外80多个国家。
在影视出海这条路上,杭企华策算是“拓荒者”,这条路,华策走了近30年。
1998年,董事长赵依芳带着团队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那时候的海外影视市场,几乎看不到中国大陆企业的影子。
“来来往往的国际客商用英语问我们,我们只会说‘I don't know English’(我不懂英语)”。赵依芳记得特别清楚,海外第一单生意,还是靠隔壁同行帮忙翻译才成的,“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做海外市场,自己组团队,自己建发行渠道!”
难归难,但总得有人先蹚出条路来。
筹备几年后,华策成立了国际业务部,有了专门闯世界的“先锋队”。团队成员背着上百斤刻好字幕的碟片,一趟趟飞往海外,艰难出海第一步。“闯海”的前10年,语言不通、市场认知度低,初期收益刚够覆盖成本。
“我印象很深,2010年公司准备上市,做招股书时才发现,海外收入终于有了100万美金。”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华策,十年磨一剑,总算在海外市场有了正向现金流。
这个难能可贵的积极信号,说明中国影视剧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正在提升。
之后,华策开始加强和YouTube、Netflix、Facebook等近20家国际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在海外建了个宣发矩阵“华剧场”。
到现在,华策已经把超过15万小时的作品送出国门,海外订阅用户涨到了4500万,覆盖的语种有16个,包括英、法、俄、德、泰、阿拉伯语等,形成了以东南亚为主、中东和拉美为桥梁、辐射欧美的传播格局。
现在影视剧选择这么多,手指一划屏幕就能刷过一堆海报,凭什么让观众选华策的剧?华策怎么抓住机会?又该表达些什么?
“最关键的是时刻记得观众需求,要满足他们在情绪、情感、情怀上的需求,还要‘点燃’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点。”赵依芳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打造“爆款”的关键。近30年的经验告诉她,只有盯着观众,让所有配置都达到“顶格”,才可能出“超级IP”。
这两年,两部全球热播的国产剧印证了赵依芳的眼光。
古装剧《国色芳华》聚焦盛唐美学,开播后很快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中国香港、俄罗斯莫斯科的观众还自发搞起了唐装、音乐文化快闪活动。温暖治愈的《去有风的地方》从2023年火到现在,不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推”,还入选了《纽约时报》2023年优秀国际剧目。
想让“影视出海”走得更远,得更细致地考虑当地的文化差异和审美。所以,华策针对每个国家、每个区域,都会做定制化的营销方案,甚至调整剪辑版本。
以电影《万里归途》为例,一开始,团队找了阿语专家翻译,可到了海外院线发行时才发现,有些翻译不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在那以后,华策更注重深入和当地企业、各界人士合作,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及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一起做内容推广。
与此同时,通过经典项目的海外翻拍,如泰国版《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下一站是幸福》、韩国版《以家人之名》等,也实现了中国故事在全球各地的本土化落地,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靠着“国际化内容+本土化推广+精细化运营”,华策在内容出海领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实现了“叫好又叫座”,出海业务在企业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高。
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华策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231.96%;归母净利润达9211.35万元,同比增长206.9%。在海外业务拓展方面,赵依芳很有底气,她透露公司计划于明年启动“倍增计划”,剑指海外经营的更大突破。
“倍增计划”的信心从哪儿来?除了深耕内容,科技是一大“利器”。
“科技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们必须不遗余力!”说到这里,赵依芳有些激动,从前期剧本到拍摄制作、后期翻译,科技对行业的影响太大了。
为此,华策第一时间成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研究院,其中,赋能影视出海的“国色”大模型就能大大提高字幕翻译、本土化配音效率。
另一“利器”是人才。华策在桐庐富春江影视产教示范区、华策电影学院等基地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门培养既懂影视创作,又精通国际传播和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科教人一体化”,为影视出海搭好人才支撑。
赵依芳觉得,要把“华流”推成“主流”,长远看,得靠中国影视生产制作的全球化。因此,华策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电影节和活动,今年就去了伦敦电视节、香港国际影视展、莫斯科世界内容市场、戛纳电影节、埃及开罗交流活动等;另一方面,也在东南亚、北美等地进行本地化布局。
“这些事做了不一定立刻见效,但不做永远没机会。”赵依芳眼里的光很亮,“影视出海”这条路,急不得,但也万万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