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敢教书》 郭初阳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5年6月
岳乃红
语文老师郭初阳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叫《胆敢教书》。这本书近400页,内含24篇文本细读,12篇谈语文与教学的文章,5篇阅读建议,8篇忆师友与生活随笔。读完后发现,自己仿佛就坐在郭初阳的教室里,在文学中游走。
郭初阳说,“教师有点像王维诗里的那个林叟,在一个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轻轻地抓住可教学的时刻,适时地出现,略加点拨,一切都如此自然,以至于受教者以为是‘偶然值林叟’,交流一番之后,教学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呢——‘谈笑无还期’。”
读这本书时,亦是这种感觉。
他一直全力以赴地做着一件事情:“了解真正优秀的作家作品,给予出色的解读,让更多的人喜欢。”在他看来,作为语文教师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第一,提供足本,提供一些新的角度;第二,提供有价值的概念、思路和方法;第三,提供整本书,提供阅读支持。这全力以赴的背后,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对一个语文教师职业使命的诠释。
在郭初阳看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书、上课、写作自然是生活的常态,日常的力量才能积蓄起全力以赴时的动能和势能。在这本书中,为了一个“的”字,郭初阳用多首现代诗例证其妙趣,说明“的”字是现代汉语的脉搏;关于鲁迅《秋夜》中著名的“两株枣树”,郭初阳从心理学、电影语言、文学这三种角度展开猜想;朱自清《背影》里被大家忽视的时间问题,被郭初阳发现并细究,并探得关于作品的深层次秘密。最妙的是,他从著名诗人张枣的《镜中》一诗出发,居然勾连起唐宋传奇《梅妃记》、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禺先生的《雷雨》,这种跨时空的叠影呈现,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郭初阳怎么想到把这些材料用到教学中的呢?原来他有一种“下意识”的职业习惯:“每次读到书籍报纸‘下意识’地寻思:这个点子不错,可以做一节什么样的课呢?这则材料可以储备着,到时候讲到某处时可以派上用场……语文老师的自我修养,是要修养到‘下意识’里去的。”这种“下意识”的习惯,是一种热爱,更是一种自觉。
为什么郭初阳用“胆敢教书”作为书名,这也许是郭初阳自己的回答:
“‘胆敢教书’意味着一种教学勇气,教学是交流,是传递,是对自我的突破,也是彼此的学习。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或牵引或推动团队的前进,需要胆识,敢作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