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敖煜华
走进萧山信息港园区大门,“数字员工”不仅能够介绍园区概况,准确回答相关问题,还能对园区数字治理规章倒背如流,并按照语音指令调取监控,进行数据分析。此外,24小时不间断直播带货的虚拟主播,短视频中分享医学知识的“真人”医生,静态照片转化而来的动态视频……这些智能助理就是一知智能自主研发的AI数字员工产品。
一知智能的创始人、CEO陈哲乾是一个年仅27岁的创业科学家,他带着20万+AI员工与30万+在线数字人,赋能超过1000家头部快消、金融、本地生活品牌,用硬核技术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前不久,陈哲乾刚刚获选省级领军人才。
用一周时间拨出了第一通AI电话
2017年,陈哲乾在浙大人工智能实验室播下了“一知智能”的种子,这一年,他拿到金沙江2000万元融资,此时陈哲乾还是一个博三的学生。2015年浙大本科毕业后,陈哲乾通过直博进入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所,仅用两年时间就“超量”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包括3篇国际顶级会议及期刊论文。
同期,陈哲乾开始代表浙大参加国际比赛、PK赛,拿了不少金奖。比如有着人工智能语义理解领域最高水平之称的国际赛事机器阅读理解比赛SQuAD,陈哲乾拿了第二名。
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的科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但在商业上,整个团队都是一张白纸。“一帮还没毕业的学生,只会写论文、码代码,对产品一窍不通,以至于创业的头半年,大家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做一些算法外包的工作,最后投资人都急了,把我们拉回创业正轨。”陈哲乾说。
2018年,团队潜心投入产品研发,积极对各行各业开展调研,探寻人机交互的使用场景。当时关注度最高的AI产品是智能音箱,时任小米合伙人的周受资找到陈哲乾,提出对一知的控股,让团队可以专注于“小爱同学”的研发。“这样的条件,对于技术出身的团队来说充满诱惑,但这给我一种壮志未酬就被大厂招安的感觉。”陈哲乾说。
电话是团队研发最先切入的场景,确定方向后仅用了一周时间,一知智能就拨出了第一通AI电话。
人工智能成为未来品牌的“基础设施”
随后,一知智能专注于人机交互领域,并依托对商业化落地应用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能力,将其广泛应用在政务、电商、金融、教育等领域。“目前,我们开发的第三代产品‘虚拟形象数字员工’将文本、语音、视觉等多种模态组合起来,实现了机器跟人的智能交互,打开了数字化应用更为智慧的明朗未来。”陈哲乾说。
一知智能为信息港量身打造的“园区虚拟员工”,通过多模态交互,外形与真人主播无异,讲话过程中唇音同步,不仅可以听懂问题,“手把手”教用户操作,还能调取园区内的监控画面、对重点人员进行实时排查与行踪定位的功能。
针对众多电信网络诈骗,一知智能推出了反电诈机器人,该机器人与萧山多个派出所建立联系,运用ASR、NLP、TTS等技术,用AI代替人工进行批量工作,实现高效电诈预警拦阻、精准反诈宣传与自动信息获取,成本降低了90%,效率提升5倍。
最近,一知智能在原有的反诈机器人基础上,升级了数字员工服务,能够逼真模拟诈骗分子电话,带给群众交互式沉浸体验,更好地帮助群众深刻了解电诈的危险,提高警惕,熟悉电诈套路,快速识别骗局。
“我们要用营收来证明我们技术的价值。”陈哲乾说,从2019年产品落地开始,一知智能每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0%以上,客户规模更是呈几何级增长。
陈哲乾相信,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万物智联的数字社会,人工智能终将成为未来品牌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