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艳颖
从“宝贝当前眼不识”的迷茫,到与上海大厂技术联姻,再到家家户户开办制笛作坊,直至如今实现全产业链发展,40年间,紫荆村满山的苦竹从“柴火棍”变成了亿元级产业的“脊梁骨”。
在这首“共富曲”的谱写过程中,村里人“走出去”和外乡人“请进来”无疑成了关键音符。19个年轻人求学上海滩,学成返乡后又与外面请来的老行家一起传授村民制笛手艺,发展的前奏有了;从敢为人先的村民背着竹笛闯荡北京,到“笛二代”架起直播镜头接棒父辈,乡村振兴渐入高潮;当职业经理人走进村子,研学团造访非遗工坊,村里的订单早已飞向海外,奏响了生态保护、技艺传承、文旅融合的三连音——进进出出间,一支传统竹笛在山村里扎下了更深的根。
这或许正是“靠山吃山”的智慧新解:吃的是资源,更是远见;守的是传统,更是未来。正因如此,原本不起眼的苦竹撬动了山村的发展命运,与生俱来的“苦”最终酿出了村民生活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