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似璐
清晨的南山路,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向街角的口袋公园,晨跑市民在绿植环绕的步道上舒展身姿;转角老墙下,“文明杭州”的公益广告小品与斑驳树影相映成趣;斑马线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势利落,引导车辆与行人默契“双向奔赴”。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场景,都是杭州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切片。
在5月23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杭州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桐庐县、建德市同步卫冕,多个文明村镇、单位、家庭及校园新入选全国最高荣誉的“文明榜单”,彭清林、杨金龙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文明之光如钱塘潮涌,正激荡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寸土地。
道德群星闪耀
构筑城市精神坐标
在杭州,道德模范的光芒从未远离市井烟火。律师孙子见停车阻拦施暴者、守护伤者,用凡人善举获评“杭州好人”;临平“中国好邻居”关丽风、余建林等7人,在小区大火中合力救援被困住户,用挺身而出诠释城市温暖底色……这些散落在街巷的凡人微光,与更多榜样力量同频共振——去年83例“杭州好人”、12例“浙江好人”、5例“中国好人”,共同织就城市的文明星河。
当个体善举凝聚成时代风尚,杭州以“选树+礼遇”双轮驱动,让榜样力量可触可及——在全省率先修订出台《道德先进典型关爱礼遇实施办法》,从落户安居到医疗康养,从子女教育到文化滋养,构建全维度礼遇体系。这份2014年以来全省首个修订的政策文件,不仅是对德者的尊崇,更是对文明价值的制度锚定。
新春佳节,19名困难道德模范收到暖心帮扶,40余次走访慰问让礼遇超越形式,化作登门而至的关怀。当道德模范走进新春音乐会的贵宾席,在动漫节、文博会感受文化脉动,文明的礼遇便升华为精神的共鸣。更值得关注的是194名市级模范的“数字档案”——动态数据库实时追踪需求,负面清单机制守护荣誉含金量,让“好人有好报”既见温度,更显制度保障。
杭州深知,真正的文明传承,在于让德者有尊严、让善举有回响。当礼遇政策成为城市治理的“文明代码”,当道德星光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脚本”,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便在制度与温度的交织中悄然生长。
文明创建提质
雕琢城市精细之美
在杭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步履从未停歇——这座五度蝉联最高殊荣的城市,正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文明基因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个细胞,让创建成果如春风化雨,浸润千万市民的生活日常。
特色载体活动是城市文明提升的“加速器”。第二十一届邻居节上,3位基层书记通过情景剧或路演的形式,生动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特色和建设成果;第五届“百万百日文明出行零违法挑战赛”吸引全网关注;5万市民参与的“21天文明习惯打卡”,让文明成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方式。“礼让斑马线2.0版”的升级,更通过科学配时、志愿劝导与执法规范的结合,让千余次文明劝导化作流动的风景。(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