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千年见真章: “詹氏墨宝”的历史温度

2025-05-09

《春雨贴》

鲍艺敏

走进淳安博物馆历史厅,在“宋史”展陈部分的一处展柜内,陈列着数帧“詹氏墨宝”的复仿品,展陈牌上写着:“方塘依旧源头活,吏部家藏翰墨真。”

詹氏家族收藏的这批官私文书,从时间上来看,上自南宋,下至明清,包括宋高宗《敕詹械、王暇易任牒》、宋孝宗《敕詹械及夫人书卷》、宋孝宗《敕詹傚之授文林郎牒卷》、宋孝宗《赐詹骥诗及詹骥谢表》以及元明清诸家七十余人题跋,朱熹、张栻等三家行书六札合卷。

詹氏家藏传世墨宝展示了江南地区以地域宗族为纽带,以朱熹、张栻理学为内核的文化传承现象,虽历经八百余年,仍保存完整,脉络清晰,它既是詹氏家族的文献,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此外,书札作为一种私密的交流方式,其倾诉的对象不外乎同僚、朋友和家人,在那一笔一画之中,书写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注其中,没有了朝堂之上的官样文章,也褪去了社交场合中的虚与委蛇,是书写者思想和情感最真实的流露。

遂安詹氏,书香传家

詹仪之,字体仁,绍兴二十一年(1151)考中进士,遂安县(今属淳安县)人。

遂安詹氏家族地位显赫,涌现出很多知名人物,其中詹至、詹仪之伯侄二人在南宋景定《严州续志》及以后的府、县志中均有传记载。

淳熙二年(1175),詹仪之担任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当时朱熹、吕祖谦也在鹅湖访学,“往复问辨无虚日”。之后,詹仪之出任广西经略安抚使,他向宋孝宗汇报,论述了广西盐法由官府专卖食盐所存在的弊病,宋孝宗认为他说得对,任命他出任吏部侍郎,同时担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知府。

詹仪之在任六年,官府专卖食盐的弊病得以革除。后来,代替詹仪之任职的人散布流言中伤他,他被贬到袁州(今江西宜春)任职。

宋光宗即位后,詹仪之终于回乡,“既归而殁,公论惜之”。

詹仪之的祖父詹安是太学生,为方便宗族子弟读书,他曾在郭村瀛山构筑书院。明万历《遂安县志》载:“瀛山书院,在县西北四十里。宋熙宁间,邑人詹安辟建于山之冈,凿方塘于麓,其孙仪之与朱晦翁往来论学于此。”詹仪之的父亲詹械与兄弟四人都是进士出身,号称“五子登科”,且同朝为官;詹仪之这一辈兄弟六人,四人也是进士出身;孙辈中也出了一个状元。

时移世易,光阴荏苒。新安江水库形成后,詹氏后裔到江西崇仁安家。詹氏家藏墨宝是一个藏不住的秘密,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物贩子一路追到江西,找到詹氏后人,一批墨宝流失海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在一次拍卖会上出高价拍得部分墨宝。2001年,故宫博物院又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拍回一批詹氏墨宝,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属于国家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是朱熹的第25世孙,是著名金石学家。看到先祖真迹时,他已88岁。他写道:“先文公朱子手书《春雨帖》真迹,与张宣公(张栻)手书《新祺》《佳雪》《桑梓》三帖真迹,共裱一卷,为遂安詹氏所藏。自南宋以降,至今经数百年,洵可贵也。余得展卷伏读,深感庆幸。”

朱熹与詹仪之的交往

朱熹的《晦庵集》保存有朱熹致詹仪之的书札五通,其中《与詹体仁书》因为首句有“春雨复寒”字句,按惯例名之为《春雨帖》。

淳熙十二年(1185)二月,56岁的朱熹致信63岁的詹仪之。朱熹当时生活困顿,“食不足之患”,可治学未敢懈怠,“时阅旧编,间有新益”。

朱熹将自己的《大学章句》一书送请詹仪之阅,希望他对书中纰漏之处“痛加辨诘”,并以得到詹仪之的评点为荣幸。

我们从《春雨帖》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朱熹把詹仪之当“知交”。本来生活困顿的事情,读书人难以启齿,也只在知心朋友面前才能倾诉。

詹仪之替胞弟求官

詹氏墨宝中还保存有詹仪之手书真迹《荐故常熟簿詹傚之劄子》,此函落款是“右谨具申呈大丞相钧座”,是詹仪之写给当朝宰相的,“仪之不避僭越之诛,辄有诚悃上渎钧听”,信的内容是为其胞弟求官。

詹仪之的弟弟詹傚之比哥哥小七岁,淳熙二年(1175)进士。詹仪之此信写于淳熙十年(1183)七月,在他出任静江知府时,临行前想把胞弟的大事安排周全。当时朝廷左丞相王淮,于淳熙八年(1181)拜相,至淳熙十五年(1188)五月罢相。我想,这封信是写给王淮的。

“劄子”作为对尊长或上级的一种“指事而陈”的书信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北宋时还是作为公文形式存在的,欧阳修曾说:“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谓之膀子,亦谓之录子,今谓之劄子。”

到南宋时期,公牍劄子逐渐与私信结合在一起,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平阙”和“抬头”是尤为重视的,在行文中遇到对方的官衔称谓,或以对方为表述对象时,都需要另起一行,与前一行第一字齐平。若不另起一行,则需要空缺一至两格。书写自己的名字时,不但字体略小且要侧写,这样显得谦卑。书体则以楷书或是行楷为主,以示尊重。这是礼教文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折射。

俗话说长兄如父,我们从这封书信中能够感受到詹仪之对弟弟父爱般的温暖,言辞卑微谦恭,尽其所能替他求情谋官。

詹氏墨宝就像是一位位忠实的历史记录者,将詹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独特切面,一一记录下来,为后世学者研究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翔实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