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风景亦妩媚

无论悠长的假期,还是漫长的人生,都要有敢于慢下来的时候。慢,并非真的躺平,而是为了继续更好地生活。

2025-05-09

躺平和安顿

戴维

就像年轻时一定要出去浪迹天涯一番,人到中年也一定要有一次没有紧迫感的旅行。

离杭州三小时高铁的小城松阳,号称“江南最后的秘境”,前几年曾匆匆路过。这次“五一”假期,便将“松弛”的松阳,列为目的地。

小城松阳意外抢手。打开12306,出发那天的高铁票早已秒光。幸好候补抢到了票。

松阳最出名的地方是陈家铺。挑选落脚点的时候,特意选了和陈家铺有古道相通的西坑村,为的就是避开节日人潮。

那家民宿最出色的地方是风景。公共草地上放置了三张向外悬空的网床,一开始有些胆怯,一旦躺上去就无可救药地不想起身了。被结实的网绳安全地承托着,整片蓝天一下子盖在脸上,身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眼睛瞄着上方白云的移动路线,手脚大字敞开,原来“躺平”的近义词,就是此刻的平躺。

你会真心相信四围的青山有着无穷的神力,能稀释,能冲淡,能化解——拥挤的人潮、日常的压力、劳顿的身心。一条浅浅的白线,那是连接着山里和山外的汽车道。白线常常是洁白的,偶尔才出现小小的车影。此处,令人心安。静下来听风的声音。

风吹过竹林,吹过山间的茶田,吹过青翠的银杏,和同样青翠的松枝,又吹过白云,吹过农人和游人。山间的寂静,无声,胜有声。

至夜,山下的县城亮起来。吃过饭,憨坐在网床上,看天上的北斗,数山下的灯火。

并不能确定,心是否安顿了下来。但案牍劳形的身体,确乎正进行着对流。平时被忽视的一呼一吸,回来了。轻盈,含氧量丰富,让心跳慢下来,这便是自然的呼吸。

吃,才是度假的头等大事。行车六十公里,抵达松阳的另一头枫坪乡沿坑岭头村。这里海拔700米,山更高,游客罕至,用餐需提前向民宿预订。管家是一位能干如“六边形战士”的当地妇女,会每天不重样地为客人准备菜肴,按人数平均收费。

食材自然极为新鲜,比如包菜是自种现摘,一盘最平常的清炒包菜带着清新的甜味。我们每次都能把五盘菜“光盘”,饭能吃两到三碗。据说常有北京上海的上班族,不远千里来这里闲住。虽不是名山大川,但胜在“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山野质地。

对缺乏自然经验的大多数人,发现野果这件事足够大呼小叫了吧?下午在村里转悠,我们接连发现了野桑葚、覆盆子(野草莓)、山莓三种野果。数量不多,但已经很能夺人眼球了。不在于野果有多好吃,而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带给人足够的惊喜。

在分清了蛇果和野草莓之后,10岁的小女儿现编了一句“名言”:“世上并不缺少野草莓,缺少的是人们发现野草莓的眼睛”。

我点点头,还真的是翻版的名言。她拍了图,发在儿童手表上的朋友圈,山林野果顿时和各路著名景点同框了。

因为常有画家带着学生来写生,沿坑岭头村得名“画家村”。沿途村道上挂着一幅幅画作照片,整个村子逛下来,就像一座画廊。这里的公共设施也因此建设起来,有写生的长廊、观景台,八九家民宿,还有几座整洁的路边公厕。

一位在县城中学教书的叶老师,和我们热情地攀谈。叶老师家住村里,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问他赶来赶去累吗,叶老师大笑:“走路看风景,怎么会累呢?我还每天拍照发朋友圈,记录我们村子有多美。”

“五一”假期,叶老师正在升级改造他设在竹林里的鸡棚。对了,他还养了几十只走地鸡。至于为什么养鸡,他说不上明确的目的,好像就是很愿意去做这件事。这又出乎我浅薄的经验范畴了。

如此,倒能得出一个“谬论”:无论悠长的假期,还是漫长的人生,都要有敢于慢下来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也要多多创造允许人慢下来的空间。慢,并非真的躺平,而是为了继续更好地生活。

好像

一不小心踏出了“国门”

宋越

我不喜欢喝咖啡,但对青田的“浓卡”却不会拒绝。遍布在瓯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或西餐厅里,“浓卡”是必备的。在浙江各地转悠,能够随时享受到“浓卡”的,好像只有在青田,就好像它是一个“意外”:地域之外的风情和感受。

另外一个推荐是,如果对西餐有所偏好,青田的牛排非常正宗,而种类繁多的葡萄酒绝对令嗜好者喜出望外。

尽管除了居住地外,青田是我近年去得最多的城市之一,尽管抵达它的路程是乘坐短短两个小时的高铁,但对青田的探索却一直没有停滞不前。它吸引了我,以至于在假期,有时候就会订个民宿到瓯江边去过:有点陌生,有点熟悉。值得一说的是,青田的高铁站就在市中心,出站就是繁华之地,这样的车站在城市中非常少见,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青田土地资源的匮乏,而这种贫瘠在时间的雕琢中成就了今天的青田。

比如瓯江两岸的建筑,可以看到涵盖了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古罗马风格等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它们鹅黄色的墙面、圆顶的城堡、精美的雕刻装饰等,像是跳跃的音符,和着山水共鸣。相比于江南建筑的婉约精致,欧式建筑那高耸的塔楼,粗糙的石砌墙面与半圆形拱券,会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漫步于异国他乡。如果有心去观察,这些建筑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在岁月的打磨中,仍能窥见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艺。

比如青田图书馆,建筑整体呈现出欧式特色,设计独特,外观造型美观;比如工会大厦,对称的布局、精美的柱式、线条流畅的装饰;又比如方山乡龙现村欧式古宅群落,建筑结构中欧结合,房屋的柱子采用木料砌砖包围,柱子上的雕花以及天花板上的雕刻酷似欧式建筑,这些建筑在20世纪初建造,当时国内物资缺乏,据说钢筋和水泥都是从国外海运过来的。

和本地迥异的建筑风格,以及那些纯正的西餐和咖啡,为什么会如此集中在一座浙南的小城?当我们沉浸于这种山水之间,漫步于青田的街道和风景之时,这样的想法是一定会产生的,但其实并不奇怪,我们可以看看1934年《中国年鉴》(英文版)中的记载,在17、18世纪有一些中国人,因为生计的缘故,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而这些人以浙江青田籍居多,因为青田是山城,土地太少了,当时的人没法靠农耕养活自己和家庭,于是便远赴他乡,青田人出门主要是贩卖石制品,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青田石。

青田人的足迹,到今天,已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数据可以成为佐证,青田户籍人口57万多,有超过38万的华侨。在我认识的青田人中,基本都有在国外的亲属,“家家有华侨,户户有侨眷”,这在青田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一座交融之城,我对它是熟悉的,却又时时会有恍惚之感,好像是一不小心踏出了“国门”,到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时空里。这种旅行有时候会非常有趣,比如走上景云大桥,这座米黄色的欧式步行桥,横跨在瓯江之上,高大的桥头恍如“巴黎凯旋门”,漫步于桥上,瓯江两岸灯火璀璨,欧式建筑掩映在江南的水色和微风中,十分默契。这是一种见证,一种开放心态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这是青田给予人的思考:一种双向的奔赴。徜徉其间,我可以去感受更多,去触摸更多,很多时候,旅行得带着心,而不是让身体从一地去了另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