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的想象力 别让文字被框在“小匣子”里

命题老师解读《每月竞写》第二期题目

2025-05-09

本报讯(记者 章翌)本报开设的《每月竞写》栏目进入第二期。此次,作为特邀嘉宾,丁兰实验中学资深语文老师王杨军为杭州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一个温馨有爱的主题——为妈妈写首诗。

王老师是网络上拥有千万粉丝的账号——“语文山水”的主理人。前不久,他学生的一篇作文《旧轨还乡》引发媒体及网友点赞。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真实的经历与朴实的文字,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显珍贵、更震撼心灵,这也是本报开设《每月竞写》栏目的原因之一。

关于如何提笔写这首诗,王老师的建议颇为质朴——肆意生发、随心所欲。王老师说,学生们经常会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如有学生写桂花,“绿叶丛中缀着碎金,亦醉了我的心”;有学生写路口的红灯,“猛地想起红灯只禁前方和左向,右向通畅,于是调转方向”……王老师坦言,自己很少在创作前作指导,所以得知要给参加本期《每月竞写》的学生指导,有些“犯难”,“担心我的‘指导’适得其反,把同学们都‘赶入’同一条路,让文字被框定在了一个‘小匣子’里。”

“儿童写的诗歌,在文学性上很难与作家写的诗歌相比,但它却自有魅力——不合常理的想象。”王老师觉得,一些充满稚趣的联想,其实是很多成年人苦苦追寻却没法“复刻”的。所以他希望孩子们能相信自己的想象力,“这份想象力是成人逻辑永远无法抵达的秘境。”可能一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王老师觉得一点儿没关系,“这时候就‘逼’自己冥思苦想,因为‘自己想’是写作的必备素质,很多神来之笔,都是冥思苦想之后的结晶。”

王老师说,写完后如何回应,对老师和家长来说,也是个很见功夫的事,这同样适用于日常教学,“孩子写完后,我们要蹲下来,用同样清澈的目光去阅读他们或许有些歪歪斜斜的诗句,用红笔去热烈地回应每一个勇敢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