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假名言”不能只靠名人“在线打假”

2025-05-09

本报评论员 陈凌

近日,作家莫言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澄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等网传金句并非出自他口。这已不是莫言第一次“在线打假”了。2022年,莫言就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过一篇《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文中还透露,他甚至曾因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被选入某大学教材收到400元稿费,“希望此诗的作者赶快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同时也把稿费领回去”。

莫言的遭遇并非孤例。去年,著名刑法学教授罗翔也在其微信公众号“罗翔说刑法”上发布文章《海外诈骗和一则声明》,文中提到“很多话都不是我说的,有些话我其实觉得说得还不错,但真的不是我说的。”“更有甚者,还有人移花接木,以假乱真,恶意炒作,把根本不是我说的话用来评论各种事件,给我和相关人士都造成了困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批“假名言”在网络上流传,鱼目混珠,不免令人一时难辨真假。莫言、罗翔等一批生活在网络时代、熟悉自媒体的名人尚且可以出面辟谣,但鲁迅、林徽因、张爱玲等一大批已故名人也频频“中招”,恐怕就不能仅靠本人“在线打假”了。随着网民基数持续扩大、AIGC等技术突飞猛进,一些利用名人图像、语音等素材合成的短视频越来越难以分辨,仅靠网友们擦亮双眼、互相提醒,恐怕也难以抵挡。

如今网络上受“假名言”困扰最多的鲁迅,早在九十年前就曾有过一段非常超前的剖析。他在1935年7月发表的《名人和名言》中写道:“不过名人的流毒,在中国却较为利害……这病根至今还没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由此看来,揭穿“假名言”不能仅靠作者“在线打假”,也不能仅靠网友们“互相提醒”,在网络时代,保持深度的阅读与思考,努力做到对名人“祛魅”,才是抵抗“假名言”的关键一招。而作为“假名言”的传播渠道,相关平台也理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对自媒体的监管,建议可参考“对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的方式,对一些来源存疑、难以核实出处的“金句”进行提示,持续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