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图山水”到“明师读名作”的守正出新之路

2025-04-27

范宽 《溪山行旅图》

文 陈显中

中国山水画于我而言,不仅是一门艺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我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守正出新”。守正,是要守住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出新,是要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这种信念推动着我从“课图山水”到“明师读名作”的探索之路。

“课图山水”丛书的构想,源于我对当代艺术教育的深刻思考。传统课徒稿作为山水画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顾坤伯、陆俨少等前辈艺术家的教学课稿,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艺术思想,更承载着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传承。

在整理《顾坤伯教学课稿》时,我常常被那些看似简单的示范所震撼。顾先生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他将复杂的山水结构分解为可学的步骤,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而《陆俨少教学课稿》则展现了另一种艺术思维,陆先生更注重笔墨的气韵生动,他的课稿处处体现着“以书入画”的艺术理念。

然而,传统的课徒教学方式在数字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创新性地将纸质教材与视频讲解相结合,邀请当代名家对课稿进行解读示范。比如在《姜宝林教学课稿》中,我们不仅保留了姜先生原汁原味的课徒画稿,还通过视频记录了他的创作过程,让学习者能够直观感受笔墨的运用。

如果说“课图山水”系列是对现代教学的探索,那么“明师读名作”则是对传统经典的当代解读。这个系列源于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许多学习者临摹古画多年,却始终不得其法?

经过深入思考,我发现问题在于缺乏对经典作品的系统性解读。古人作画讲究“六法”,但今人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笔墨形式。为此,我们将历代经典作品按技法特点分类,如白描、青绿、浅绛等,并邀请具有深厚学养和教学经验的“明师”进行解读。

这些“明师”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他们不仅要是优秀的画家,更要具备将复杂艺术理论转化为通俗语言的能力。比如在解读范宽《溪山行旅图》时,我们不仅分析其构图特点,更着重讲解宋代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理念。这种解读不是简单的技法分析,而是对古人艺术思维的还原。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我对山水画的传承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活的文化基因。

其次,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基础上。现在有些年轻画家急于创新,却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我认为,真正的创新应该像黄宾虹先生那样,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自然生发。我们编撰“课图山水”丛书,就是希望为学习者提供扎实的学习资源。

最后,艺术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尝试建立线上学习社群,通过定期举办公益讲座、线上点评等活动,让艺术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这种尝试得到了许多年轻学习者的积极响应,证明传统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展望未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推进“课图山水”和“明师读名作”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同时通过研究会平台,促进更多学术交流和艺术创作。

(作者系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驻会副会长, “课图山水”“明师读名作”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