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曹晓波
十三湾巷,是“入山湾”的误读,也是杭州城史的一段演义。
五十年前,现在的开元路和浣纱路,分别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浣纱河。再往前说,民国初期的定安路,也是浣纱河的一段南支流。这南支流到了现在的惠民路口,拐向东去,在老清河初中——也就是后来“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地块,即省商业集团南侧,有一个不小的停船水泊。
这段南支流,以及停船水泊,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为了圣祖帝玄烨来杭,突击拓宽和挖掘的。这一年,圣祖帝玄烨,也就是康熙帝,30多岁,身强力壮。三宫六院,七十二粉黛,花攒锦簇,还有太监、侍卫,逶逶迤迤,都要从行宫进出,前往西湖游览。他们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坐船。行进在浣纱河的南支流之上,从夹桃夹柳、市井坊肆、叫卖声中,缓缓而去。御驾就此少了劳顿,六宫粉黛省却了风尘,两岸香汗微微的浣纱女,也让皇帝、后妃欢喜不已。
康熙帝的行宫,就在如今省商业集团方位。但三百四十年前,行宫地块,远比如今省商业集团区域要大,本属于朝廷“织造府”范围。从清时手绘的《浙江省垣坊巷全图》看,行宫有一座三门大牌坊,壮丽雄伟。过牌坊往北,是殿堂式行宫大门,进门依次是重重宫殿。出牌坊往南,是停船水泊,很有颐和园行宫那昆明湖的意思。
浣纱河的南支流,现在的定安路,在清末民初,也称“东浣纱河”,上有拱桥七座。从北往南,依次是定安桥、三桥、福寿桥、水桥、普义桥、庆余桥、咸宁桥,“桥影条条压水悬”。康熙帝第四次来杭州之前,西湖孤山又建起一座新的行宫,以山水园林取胜。从此以后,惠民路“行宫”日渐式微。1946年3月21日《东南日报》消息显示,“行宫”一直空置,当时的省政府有将它作为“民众体育场所”的设想。可见这地段,当年相当热闹,地名有“行宫前”一说。
“行宫前”的热闹,离不开康熙帝曾经的停船水泊。那时候的水城杭州,以舟船为主要代步。淑女文人,要游览吴山,也是借了康熙帝的光,坐船到“行宫前”的停船水泊。杭城那时平房为多,船到“行宫前”,昂头南望,吴山中最令人向往的城隍山,近在眼前。登岸步行往南,出东、西、中三条太平巷,有管米山和粮道山的登山石阶。腿力不支者,也可雇佣肩舆。城隍山庙会的日子,这一路称得人声鼎沸。
这“行宫前”的停船水泊,当时也称“入山湾”。晚清的杭州地图,有明白标注。岁月如梭,水流逐尽,地名渐远,“入山湾”误读为“十三湾”,也有了“十三湾巷”一说。今年2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十三湾巷改造论证会,我讲了“入山湾”历史,与会者极感兴趣。日前,老清河初中的地块,正在进行建设前的考古挖掘,这应该是十三湾巷改造工程的一项。但愿曾经的水城杭州,这一个历史文化景点,不久将会出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