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藏文物
第一次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参观时,看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西亭记》残碑颇为惊讶:《西亭记》残碑为石灰岩质,中部自左而右斜向横断,只保存了碑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仅存残石一块。左侧残高112厘米,右侧残高133厘米,宽约95.5厘米,厚约40厘米。
按照残碑推测全碑,原高应该有270多厘米,四面环刻楷书,尚可辨认的文字有266字,与《颜鲁公文集》中的记载略有不同。碑阴上部浅刻有篆字“柳文畅西亭记”,是颜真卿书风完全成熟阶段的作品。
颜真卿(709-785)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早年的字就很好,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人生巨变后,书法加强了腕力,笔画蚕头燕尾、横细竖粗,结体方正端庄,人称“颜体”,最大的特点是丰腴雄浑、磅礴大气。
颜真卿65岁之后的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古朴老辣、活泼豪迈,尽显筋肉丰满、浑厚有力的气势。而《西亭记》写于777年,是颜真卿书法臻于化境之时。“西亭”是湖州最早的古亭之一,由南朝梁吴兴太守柳恽所建,柳恽曾与郡主薄吴均在西亭中共同赋诗,是当时的文人雅集之所。西亭年久失修,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乌城县令李清向他提出修缮西亭的请求,修好后,颜真卿于大历十二年(777)四月亲自为此事撰书碑文《西亭记》。
《西亭记》残碑是目前所见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的唯一存世书法,为研究颜真卿此一时期的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深入探究颜真卿晚年书法风格的关键依据。《西亭记》因掉入苕溪中被冲刷,在“颜体”之外,形成了独特的碑刻风格变化。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