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首次扩容至浙江全省,设1个主论坛和23个分论坛。
活动现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们谈论的关键词包括“杭州六小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大健康等,但分量最重的当数AI了——
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现场分享了“空间计算”,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说“具身智能将与人类并存”,经济学家、梧桐树资本董事局主席黄江南提及了数字生命……
不论是空间计算、具身智能,还是数字生命,都绕不开算力、算法和数据,这是推动AI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
祝铭明:“AI+AR”成就万亿级产业机遇
记者 丁姿伊
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现场,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了“AI+AR”这个未来感十足的赛道上。
这场以“空间计算”为核心的演讲,不仅串联起人类信息交互的千年演进史,更锚定了未来技术变革的方向——祝铭明认为,从2014年开始的未来20年,有两件事情会改变人类和世界,即AI与AR。而把AI和AR综合在一起,向全世界提供最好的产品和平台就是Rokid创立十余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祝铭明以技术史为轴,回溯了人类信息载体的三次跃迁:20世纪80年代开始,桌面计算让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2007年前后,移动计算将世界浓缩于方寸屏幕,虽有便捷的优势,却也牺牲了强大的展现力;紧接着,我们进入空间计算时代。
“不要怀疑,空间计算就是未来!融合感知、理解、交互、展现功能的空间计算既能突破平面限制,又能释放三维空间的表达力,”祝铭明有些激动,挥着手比画,“从敦煌壁画将三维场景压缩为平面符号,到试图用短视频还原真实世界,人们对信息交互体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此前,被祝铭明戴着全网“出圈”的眼镜Rokid Glasses就是“AI+AR”人机交互产品的重要探索。据他介绍,Rokid是目前唯一自研AR操作系统的中国公司,也是杭州核心发明专利密度最高的公司。企业有200多位工程师,其中70%是软件工程师,每位工程师身上都有核心发明专利。“其实,Rokid的本质是一家隐藏在精美硬件外壳下的系统软件公司。”
今年6月,即将上市的新品Rokid Glasses被定义为“AI+AR最佳载体”,接入市面上常用的大模型,它不仅是一副好眼镜,还是能打电话的耳机、能拍风景的相机、能随时“召唤”AI助手的超级终端。
“当你到达机场时,AR会直接将信息投射在视线前方,你就不用反复打开手机确认航班信息——这就是空间智能终端的日常,空间计算在重塑每个行业的底层逻辑。”他预言,这类产品将在3-5年内完成市场普及,催生万亿级甚至十万亿级产业机遇。
为了回应消费者高涨的购买热情,祝铭明表示,Rokid位于杭州余杭区的工厂正全力增产,以满足新品上市后的爆发式需求。目前,已有超过4000家生态合作伙伴,渗透至教育、文旅、工业等场景,他也呼吁更多合作伙伴一起迎接新的终端世界,让所有人都能够触摸未来。
朱嘉明:具身智能将成为与人类并存的“新物种”
记者 吴静
“我发现人工智能本身已经开始有一定自己的价值观了,一方面是人类对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它自己产生自主价值观。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朱嘉明抛出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AI已显现出自主价值观,并在智商上逐渐超越人类。比如,Google推出的模型人工智商测量已达到132,人工智能的智商已全方位加速超过人类专家的水平。”
活动现场,朱嘉明还精准剖析了AI时代的竞争态势与“杭州模式”的深层意义。在他看来,“2025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
2025年,AI前沿技术多点开花。大模型数量在短短三个半月内增长75%,多模态推理能力取得显著突破;AI基础设施建设步入新纪元;芯片技术迈向“2纳米时代”;量子算力实现突破;OpenAI发布的o3模型在思维链上的图片思考能力令人瞩目;微软推出的超越硅基的 Majorana 芯片为后摩尔定律时代提供新可能……
目前,AI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技术迭代周期急剧缩短,从年计进阶到以周计。“到2030年,AI自身发展对其进化的贡献将超越人类自然智能的贡献,这一拐点预示着AI发展将迈入全新且难以预测的阶段。具身智能与自主智能体的发展,预示着AI将成为与人类并存的‘新物种’。”
朱嘉明以首个全开源的生物序列大模型Evo2为例进一步介绍,Evo2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公开AI生物学模型,完整版包含高达400亿参数,涵盖了12.8万个物种的9.3万亿个核苷酸。“400亿参数这是什么概念?没有AI,人类是完全做不到的。这意味着,人类开始具备重写生命最底层代码的能力,这将为新生物技术时代的发展打开新大门。”
说到“杭州六小龙”,朱嘉明认为,“杭州模式”为AI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宝贵且独特的经验。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振机制下,通过占领科创高地快速实现了技术突破、资源整合与场景落地,推动产业升级,让杭州在全球视野下找准了新坐标。
“杭州模式构建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机社会,实现了信息效率与价值共识,构建创新包容机制、数字伦理体系和共享发展模式。在AI发展速度每周都有新突破的背景下,如何把杭州模式变得可持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朱嘉明说。
黄江南:数字生命是敌人还是下一代?
记者 夏佳
“当前有一些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时,必然成为人类的敌人。这种认知存在根本性偏差。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由人工智能发展而成的新型智慧形态——数字生命。”对于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黄江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从生命发展规律看,人类个体从零开始学习积累,最终受限于生命周期。而数字生命具有持续累积的进化优势,不会因死亡中断发展。更重要的是,数字生命可直接从数学本质出发解决问题,这种认知方式的差异,将使人工智能突破人类智能局限。黄江南表示,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在2049年左右,人工智能将会超过人的智能。
彼时,数字生命与人类会是怎样的关系?黄江南从生存方式、价值观塑造等多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生存方式方面,数字生命对资源的需求远低于人类,无须和人类争夺资源。人类需要复杂生存条件,食物、水源、土地,环境剧变就有可能导致灭绝,所以人类对资源无比重视;但数字生命仅需要能源与算力,它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智力升级,都在系统之内,各类外界资源,基本都是无用之物。与人类争夺资源、空间,只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做出的一种设想。相反,数字生命所拥有的巨大能力,能帮助人类优化资源利用,创造更优生存环境。
在价值观方面,培育数字生命时必须注入正向价值观。数字生命的价值观源于人类输入的初始数据,给它什么样的数据、内容、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既然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人类就更不能抱着敌对、控制的态度。不然,当数字生命超越人类时,拥有了反抗的能力,它和人类就不是友谊的关系,而是敌对的关系。
“如果人类和自己孕育出来的数字生命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数字生命就极可能成为人类的反哺,成为人类的福星,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黄江南坦言,“我们对数字生命应该抱着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这是未来发展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出发点——也就是,它会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