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群众有感、参与、受益、满意

上城 文化特派员执笔绘就“美美与共”新图景

2025-04-25

文/李婷婷 张玉瑛

在上城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长卷正在徐徐展开。

14名有理想、有情怀、有执行力的文化特派员,他们是老师、文化研究员、新闻工作者,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的热忱,一头扎进基层的沃土;14个各有特色的村社,从桃花灼灼的皋城村到新潮的采荷街道产业社区,从雕版声声的始版桥到市井烟火的十五奎巷,正在进行一场文化更新……

文化特派员们承担着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使命担当,他们以创意为墨、以情怀为纸,在乡村振兴、街区更新、产业赋能的画卷上挥毫泼墨,并以“文化+”的改革创新理念和方法,不断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民生融合发展,书写着“最杭州”的文化新篇章。他们希望,通过一件件可感可及、有力有效的实事,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让群众有感、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

A

“送文化” 奏响群众满意“幸福曲”

清晨,当阳光掠过老浙大社区的墙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疗专业教师沈泽群带领的“健康文化播种队”已开始忙碌,他们穿梭于59位高龄、空巢及慢病老人的家里,为老人们送上精准化的健康文化教育和康复指导。

面对社区内老年人占比高、新杭州人租房群体庞大,以及学校众多、儿童数量较多的现状,沈泽群像一位精准的“文化医师”,为社区把脉开方——联合小营街道搭建社区健康驿站,开展知识普及活动,为老人筑牢健康防线;联动马奶奶社会工作室开发少儿公益成长手册,守护儿童成长之路。这份“一老一小”的幸福答卷,已有超600人次受惠、200余户家庭获益。

在沈泽群看来,文化特派员连接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社会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政府政策,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中找到工作的发力点,做好服务,让群众看到变化,真正得到实惠。而在他们的助力下,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正在上城落地开花——

位于国家短视频基地华智2号园区的助企服务空间,月底即将正式亮相。在这里,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了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园区不仅是凯旋街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阵地,还招引了许多在AIGC短视频创作、短剧出海制作等领域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等助企服务空间启用,我计划定期在此举办主题文化沙龙或开展文化人才相关宣讲培训,为企业带去最新的政策信息,同时集中为企业答疑解惑。”市级文化特派员方杜衡说道。

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派驻到上城的文化特派员们纷纷结合派驻单位的专业优势和当地群众的文化基因,把活动资源、专家智库、项目平台等优质资源“精准滴灌”至基层,将惠民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比如,在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文化特派员陈铮依托社区深厚的双拥传统,精心升级双拥邻里小广场,并积极开展专题展览、文化走读等一场场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让军民邻里在文化的浸润中共享有温度、有厚度、有活力的精神家园。

“中国服装第一街”是时尚的聚集地,作为上城区社区学院的教育联络指导员,张西琴携手采荷街道,以“时裳荟”潮文化项目为笔,构建“服饰+”系列课程,从健康养生到艺术手作,从文化雅趣到休闲娱乐,丰富多元的课程菜单搭配短视频、直播等潮流学习形式,不仅为市民呈上时尚文化盛宴,也为街区注入了创新活力。

在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文化特派员胡馨之专注打造“钱塘潮、国际潮”研学项目,开设国画、油画、书法等课程,构筑街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新高地;派驻到九堡街道三村村的吴飞则以篮球为媒,以赛事凝聚人心,吸引青年投身篮球运动,不仅打造出体育特色乡村品牌,更让体育文化成为凝聚基层力量的精神纽带……文化特派员们扎根基层,以民为本,用一个个鲜活的文化项目,回应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文化惠民从愿景变为实景。

此外,文化特派员也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阐释的先行先锋。4月23日,一场“美丽上城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宣讲举行,文化特派员黄江棋以“交通筑金山,文化润青山”为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百姓身边。

B

“种文化” 激活文化发展“动力源”

文化特派员的工作绝非简单的资源输送,其本质在于,要为当地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着力形成彰显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成果,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派驻到望江街道始版桥社区后,这是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馆员涂文军最深的体会。

始版桥为北宋毕昇故居和始创活字排版印刷术的遗址地。初到社区,涂文军便邀请一批专家学者挖掘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与始版桥的故事,打造毕昇的IP形象;其次,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旅游的新场景,包括引入雕版印刷类非遗项目,建立一个集非遗历史展示、实物展览、技艺教学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空间,实现非遗的常态化、动态化和沉浸式展陈互动。

除了“送”文化,还要“种”好文化。如今,一个传承人群培育体系还在望江初步建立,街道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遗的传承与推广活动,促进技艺传承的在地转化,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非遗保护氛围。“我相信通过这些措施,非遗不仅能在望江街道扎根,还能成为连接居民情感、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为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涂文军说道。

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生长”,上城区也积极构建“政府搭台+文化特派员唱戏+全社会共创”的平台。其中,在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上城区社区学院教师陈如平结合自身的非遗剪纸专长及社区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开展“多彩非遗”赋能文化社区建设项目,着力构建“15分钟非遗体验生活圈”。湖滨街道也深入挖掘个体“文化合伙人”潜能,组建了包括居民在内的80余人的文化志愿队,真正实现了“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下一步,湖滨街道将继续运用“湖滨合伙人”资源,进一步深化非遗产品、非遗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依托商圈产业社区平台,探索在湖滨“老字号”品牌门店中设立专门区域,用于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播,助推非遗传承传播。

当非遗在社区焕发新生,社区空间的文化活力也在悄然觉醒。春日午后,笕桥街道水墩社区的架空层里,黄梅戏婉转悠扬,簪花面塑趣味盎然。上城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刘春廷初到社区时,面对居民对“动态”文化活动的渴望,充分挖掘架空层和文明实践阵地潜力,推出“居民点单式”服务,链接各方资源,让老人重拾年轻时的爱好,为孩子打开趣味学习之门。同时,她也与笕桥街道谋划更长远的“种文化”“育文化”计划——挖掘社区能人,不断壮大文化队伍,提升文化队伍品质,让社区居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主角”,使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幸福生活的“能量站”。

文化赋能的脚步不停,一个个社区文化品牌在特派员们的耕耘下熠熠生辉。在闸弄口京惠社区,徐贤丰致力于搭建一个“秋水诗韵诗社纳新交流大会”,通过着手社区诗词角建设、开展诗词创作交流、举行诗词赛等具体活动,让诗意浸润居民生活;黄江棋则以彭埠民间文化为出发点,打造小白菜及小王兔IP形象,通过漫画刊物与文创产品,让古老文化焕发青春活力。

从非遗传承到空间活化,从品牌打造到全民参与,文化特派员们正以文化为笔,在社区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激活文化“动力源”的故事。

C

“育文化” 书写文旅繁荣“新篇章”

春意盎然,桃花灼灼,眼下的皋亭山浸润在一片浪漫的桃香粉雾中。皋城村是个集体经济收入高达1.06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万元的富裕乡村。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阎敏自入驻以来,始终以“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理念指引,和丁兰街道、皋城村委会一起创新打造“杭州桃花坞”乡村文化品牌,为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怀揣着“让乡村风貌和乡村故事看得见、带得走”的愿景,阎敏牵头梳理编撰了新村史,并以此为抓手扩建了皋城村原有的村史馆,优化提升了婚俗馆和清廉馆,现在正在建设全新的桃花艺术馆,计划在皋城村打造杭州桃花坞乡村博物馆集群。“这不只是简单的乡村博物馆集群,而是集展览、文创周边售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一个充满魅力的社交空间,能为各个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未来将成为皋城村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地标,助力乡村旅游。”阎敏说道。

从别具匠心的3D打印桃花胸针、冰箱贴,到原创桃花挂件、皋亭山毛绒玩具,阎敏帮助皋城村打造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接下来她还打算在村里组建一个家门口的共富工坊,邀请毛线编织、扭扭棒等工艺大师和咖啡甜品师,向村民传授各类桃花手工艺品、桃胶系列饮品的制作技巧,实现家门口就业。

而对上城区文化特派员潘守卫来说,他则希望在二十三坊巷留下一本书和一张图:一本书记录二十三坊巷的历史与故事,一张图则是旅游地图,引导游客深度探索这片充满烟火气与文化韵味的街区。

今年,二十三坊巷城市更新项目被列为上城区十大攻坚项目之一,改造主题是“杭州味道、烟火街巷、展示窗口”。“改造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而非单纯的物理空间改善。”在二十三坊巷的提升项目中,潘守卫深耕典籍,整理出25000余字的坊巷史料,并为每条巷子提炼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定制了专属的文化符号。

十五奎巷的培红幼儿园景墙化身为“四景山水图”;晓霞弄2号西侧的水井摇身一变成了“清漪”景观;在城隍牌楼巷和中河南路的交叉口,一座用彩布花灯装饰的木杆阁楼“欢门”成为了热门打卡点……在潘守卫的守护下,这片承载千年历史的街区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文化蝶变”。

而在南星街道海月桥社区,上城区社区学院教师刘旭强以“稻田之上・海月之下”项目为线,将古桥、龙山河、八卦田串联成文化珍珠链,开发系列研学课程、艺术展览与走读剧目,让社区的文化故事走出深巷,成为文化传播的亮丽名片……

在上城,文化特派员通过“送文化”激活基层文化细胞,通过“种文化”培育创新生态,通过“育文化”赋能融合发展。他们扎根乡土播种文明、守护老城唤醒记忆、助力产业激发活力,带来的文化力量正汇聚成最动人的文化心跳——有力、温暖,且生生不息。

① 文化特派员带领志愿团队在老浙大社区为少年儿童开展“急救小课堂”活动。

② 文化特派员走亲暨“我们的村晚”展示展演活动。

③ 文化特派员在“桂雨沁馨·阅享满城”书香市集活动上宣传文明阅读。

④ “时尚跨界·文化交融”活动举行,文化特派员调研中国本土服饰品牌。

⑤ 文化特派员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快递小哥和社区居民共度“非遗团圆年”。

⑥ 文化特派员组织开展“钱塘说书——小小说书人大奖赛”,培养传承历史文化小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