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权”也不可任性

2025-04-25

本报评论员 陈凌

近日,武汉一咖啡店因“准时打烊被顾客差评”引发热议。有匿名用户在网络平台上对该店打出一星差评,声称“这家店七点半准时关门,没吃完的让你打包滚,一分钟都不可能耽误下班的”。商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到“惊讶又委屈”,回应称一直遵守8小时工作制,从来没有强制员工加班,当天员工在沟通中也没有与顾客产生口角。

对于“好评”“差评”的争议,近年来其实一直从未停止。如今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消费,大家早已对“给个好评”司空见惯。评价体系本质是对“口碑”的数字化,是顾客真实体验“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保护消费者权利、引导商家优化服务的监督机制。但在“算法推荐”驱动下,“好评率”却成了商家必争的“流量入口”,逐渐变了味。有商家会通过提供赠品、折扣等方式引导顾客给“好评”,也有商家会为“差评”耿耿于怀,与顾客争执不休,甚至闹到对簿公堂。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然而,如今在餐饮、外卖、网约车等平台掌握“流量”主导权的行业,“好评率”与“曝光量”高度关联,推动商家在“无条件退让”的道路上持续“内卷”。久而久之,有的消费者便会在发布“差评”的行为中产生“上帝在行使权力”的幻觉,更有甚者会以“恶意差评”要挟商家、任性妄为。

回归事件本身,咖啡店可能在提醒顾客打烊的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优化空间,但顾客给出“让你打包滚”的评价,显然有违常识、带有情绪。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事经媒体曝光之后,不少网友都称这家咖啡店为“反内卷”标杆,店主回应称“只有员工感受好了,才能给消费者更好的服务体验”,更是引来了不少“打工人”共情。

消费者手中的“差评权”,是消费者监督权、批评权的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差评权”不可任性,更不可抓住商家重视“口碑”的“软肋”肆意妄为。滥用“差评权”,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终也伤及消费者的利益。只有坚持在规范中正确行使“差评权”,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体系作用,让真实的“口碑”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