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的“杭州模式”

——专访省重点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教授

2025-04-11

杨轶清教授在浙商博物馆接受记者采访。

实习生 范知乐 记者 吴静/文

记者 步恩撒/摄

“杭州六小龙出圈,有一些偶然因素,更多是必然性。”杨轶清教授说。

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陆续破圈,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新兴企业的快速成长,不仅是杭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呈现,更是杭州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力证明。

杭州还有多少“小龙”?杭州“六小龙”折射了怎样的创新基因和路径?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浙江省重点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教授,他深入剖析了杭州营商环境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六小龙”的崛起密码,他称之为“杭州模式”。

刻在骨子里的商业基因

杭州“六小龙”的出圈绝非偶然,在杨轶清看来,这与杭州人文地理、商业精神及其长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无关系,他将其归纳为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条件,使得浙江人既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也有不得不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的生存压力。

“浙江的土地气候一直以来都是要种三季庄稼的,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干活,千方百计提高产量。养成了浙江人既能吃苦耐劳,又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生存优势。鲁冠球、徐文荣、李书福、南存辉等很多浙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普遍学历不高,很多百亿千亿身价的浙商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

“正是因为人均耕地少,自然灾害多,历史上经常会有吃不饱饭的时候,大家就想着一定要走出去。义乌人挑着‘货郎担’鸡毛换糖,青田人背着石头远走欧洲,最早他们是经俄罗斯去往欧洲的。不是生存压力所迫,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动力让他们甘于承受这样的风险。”

“义乌以前连水资源都不足,很多土壤是酸性土,种水稻产量不高。走街串巷的挑担义乌货郎,用自制的红糖换回来的鸡毛下脚料混合做成粪球,再一颗颗塞在水稻根部追肥。经历过这样的辛苦日子的义乌人,今天的市场竞争再激烈做生意再难,他们也不抱怨。义乌很多身价过亿的老板,依然看得上一分钱两分钱的生意,照样起早贪黑认认真真做,这是义乌在全国‘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老天爷给的资源不一样,所以这里老百姓的基因不一样,别的地方想抄作业都很难。”杨轶清说,在浙江人眼里,亲商重商是传统,拼搏奋斗是习惯。“四千精神”也许不是浙商特有,但在浙商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给点阳光雨露就能发芽成长。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杭州模式

有人说,“六小龙”里有一半不是杭州人,这怎么解释?这就要说到杭州的营商环境了。

“杭州在全国的区位很独特,比如杭州是大运河的起点或者说终点,杭州是中央与地方、官方和民间、政治和经济、政府和市场结合最好的地方,均衡度是最好的,边界是最清晰的。”杨轶清说,“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必要时及时补位,这样政府和市场就形成了合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

这种“企业主导创新、政府保障生态”的创业生态和营商环境,让创业创新的种子更容易成活。

以创业生态中的人才要素为例,目前,杭州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413.1万,占33.37%。仅仅2024年,就有超过40万35岁以下的年轻人涌入杭州。

杨轶清举例说:“马云不止一次感慨,没有杭州就没有阿里巴巴。据我了解,目前阿里巴巴的工号已经超过400000了,实际在岗员工是20余万。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向社会输送了20万以上的实战型人才。”

如果说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职场菜鸟,那么“毕业”于阿里巴巴的20万小伙伴都是经过摔打的人才。“此外,杭州还有一所比肩斯坦福大学的高校——浙江大学,‘浙大系’上市公司超过160家,叠加杭州的310家上市公司,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创业创新平台,也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逐渐形成了良性的创业创新生态。”

“人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变量,对于创新型经济来说,宽容失败的软环境至关重要。”在杨轶清看来,杭州的营商环境是最适合创业者的,它会自动适配与环境最有利的商业模式。“杭州的营商环境优势不仅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州营商环境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支持上,更在于其强大的生态建设能力。”

“鼓励创新,但不能迷信‘六小龙’”

“DeepSeek是国运级别的创新,是不可复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创始人梁文锋专注地追求极致技术,且有充足的自有资金,所以他不需要融资,也不用考虑短期收益。而且完全开源,这个开源相当于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当然车流量就大了,用户就多了。”

怎么看待“六小龙”出圈出彩?杨轶清说,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技术创新,但不要头脑发热,不要过度迷信“六小龙”。因为部分“小龙”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个别甚至尚未形成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应用场景也不够丰富。

除了DeepSeek等光芒四射的“六小龙”之外,杭州还有很多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小龙小凤”。需要看到的是,现在的“六小龙”已经站在了舞台中央,但真正挑起经济“大梁”的还是传统产业尤其先进制造业。杭州被称为“东方硅谷”,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的杭州企业,还是传统产业占多数。“‘六小龙’等新兴产业在不断崛起,但是传统产业还很强,这是杭州经济的厚度和韧性。而且,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六小龙’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深度连接和有机融合,正是未来杭州经济的最大优势。”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这种科技创新的“杭州模式”,对当下中国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区域经济,如何创造生态和打造营商环境,给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

“‘六小龙”的规模不大,但其价值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我们在某些领域找到了突破口。鼓舞了人气,提振了信心。相比北上广深,杭州的要素成本和软环境都有优势。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来杭州。人气旺人才多就有更多可能,杭州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