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汤遗址北区人工土台及器物坑。

随葬部分器物。
记者 郭雀屏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简称“下汤遗址”)入选。
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距今10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成为“万年浙江”的实证。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当属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的下汤遗址。
今年1月,包括下汤遗址在内的上山文化遗址群,拿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此次,下汤遗址这处珍贵文化遗产又荣获中国考古界的重要奖项之一,意义重大。
如何在下汤遗址中读懂“万年浙江”?近日,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下汤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仲召兵。
下汤遗址是浙江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下汤遗址地处灵江流域,区域位置相对独立,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分布在最南的遗址。遗址四面环山,东西邻水,南面约2公里为灵江的上游永安溪。
下汤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勘探、试掘和研究;2018年下汤遗址被列为浙江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下汤遗址坐落在盆地中央一处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2米,台地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外围存在环壕。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自下而上分属上山文化(距今11000~85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四个阶段,纵贯整个新石器时代,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遗址上还发现了商周、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遗存。
“下汤遗址年代跨度长、文化序列全、保存很完整。”仲召兵表示,下汤遗址是目前已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是浙江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也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留存住远古早期村落的“影像”
距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是怎样的?随着挖掘和研究工作的推进,慢慢揭开了远古早期村落的面纱。
在外围环壕的“环抱”内,有人工土台12座、器物坑50余座、房址6座、高等级墓葬3座、食物加工场1处、红烧土“广场”遗迹1处、沟槽2条、沟渠和道路各1条。根据钻探,西南部生土为黄色黏土,呈相对独立的自然台地(中心台地)。根据台地上的沟渠、食物加工场、磨盘储藏坑、集中分布的房址等显示,此处可能为公共活动场所。其他人工土台均分布在中心台地外围的北部和东部。
考古人员对下汤遗址地层和灰坑的土壤进行浮选,普遍发现有碳化稻米或稻米小穗轴,并且稻米的驯化率较高,说明下汤先民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栽培水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万年前,下汤村“村民”已经开始建设他们的家园,外围有壕沟环绕;中心台地是公共活动场所,有房子也有“食物加工场”;其他人工土台也环绕在中心台地外围,有房屋,有器物坑(器物坑是上山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专家认为它是墓葬的可能性最大);人们聚集在这里,种植水稻,生产加工,一个生机勃勃的定居聚落形态已经呈现。
仲召兵表示,早期稻作文化遗址普遍因发掘面积小、保存状况差等原因,制约了考古人员对其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探究,而下汤遗址提供了这样一个“解剖麻雀”的可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下汤遗址村庄要素齐全且保存较完整,是研究上山文化及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的重要突破。”
高等级大墓折射社会分化
人类社会分化的起源在何时?专家认为,不是新石器晚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上万年前。下汤遗址中发现的高规格大型墓葬,为这种认识提供了实证。
下汤遗址中发现的一处距今9000年左右的墓葬,是目前上山文化中规格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该墓葬东西向,长1.95米,宽1.2米,深0.35米,随葬陶器27件、石器工具8件。陶器成排分布在墓主人两侧,墓坑中间有两件大口盆,底部的陶器高于两侧,原来应该放置在墓主人身上。
“我们没有预料到会发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它的发现是重要突破,体现出了当时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平等。”仲召兵认为,高等级大墓折射出的超前的社会分化,为我们呈现了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人类的行为、思想观念及社会进程。
2024年是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截至当年,下汤遗址累计考古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累计清理灰坑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下汤遗址的陶器以泥质夹细砂红衣陶为主,其制作技术已包括捏塑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并在涂饰实践中发展出彩陶工艺;观测到的植物包括水稻、橡子、豆、水生菰,块根、块茎类植物等;可鉴定动物包括猪、梅花鹿、獐、狗獾、水獭、鼠、鸭、鳖、鲨鱼、黄颡(sǎng)鱼、蛙、河蚬等。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并不单调。
随着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下汤遗址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也展示在了大众眼前,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进一步研究。今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下汤遗址5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仲召兵表示,接下来会按照“考古中国”课题目标,结合技术考古的方法,多学科合作,继续深挖下汤,提取、重建和复原更多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下汤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文化遗产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