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青年市集”在杭州湖滨步行街举行(资料照片)。记者 李忠 摄

2023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资料照片)。记者 李忠 摄

海南省2024年暑期人才招聘会。(新华社图片)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创新创业。(新华社图片)
记者 楼蕲
日前,智联招聘联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共同发布《中国人才发展现代化指数2024》,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和苏州5个城市位列“第一梯队”,广州、南京、成都、无锡、武汉、宁波等18个城市位列“第二梯队”,绍兴、西安、温州、南通、嘉兴等26座城市位列“第三梯队”。
据悉,该指数依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选取其中一线、新一线、二线共49个城市,从人才队伍、人才平台、人才服务、城市生态等多个维度反映城市的人才集聚和发展态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座城市要吸引人才纷至沓来,不仅要有企业规模、城市生态等“硬实力”,也要有政策、服务等“软实力”。
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从《中国人才发展现代化指数2024》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杭州在人才招引中底气十足,各项排名都进入前5。能有这样的底气,自然离不开杭州推出的各项吸引人才的政策。
近年来,杭州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来到杭州、留在杭州、扎根杭州,杭州出台实施“春雨计划”,推出就业创业一张图、租房信息一张图、入杭权益一张卡等“口袋宝典”,着力打造“青年就业创业首选地”“青年安居乐居新样板”“青年品质生活新标杆”“青年建功立业新作为”四大标志性成果,建设青年发展之城、向往之地。其中,“青荷驿站”为来杭求职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短期住宿和就业创业服务。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共设置驿站45个,房源2061套(间),已服务各类人才7万人次。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均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以来,杭州新引进青年大学生超过180万名。
本科生1万元,研究生3万元,博士生10万元……近年来,杭州为来杭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发放的生活补贴,让大家直呼“真香”。不过,此前这项利好政策只针对全日制毕业生。今年,杭州再放“大招”,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享受这笔补贴了。只要是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入学、2021年7月5日及之后毕业,且在“学信网”中载明学习形式为“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也能领取3万元生活补贴。
在“海归”人才眼中,杭州也是一座非常适合工作与生活的城市。日前发布的《2024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在海归人才吸纳力和吸引力两大维度上,杭州均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显示出海归人才和“创新活力之城”杭州的“双向奔赴”。
“反向”投放“城市自荐简历”上热搜
7月3日,宁波发布的一份针对全国青年人才“反向”投放的“城市自荐简历”,发布3小时就登上热搜榜第二,5小时单平台阅读量达1700万人次。这份“简历”除了包含城市特色、技能特长等信息外,还载明了900余家高校毕业生实践基地提供的优质见习岗位;入职中小微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可获得就业补贴;选择灵活就业的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享受“灵活保”;想在宁波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获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社保补贴,以及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未在宁波购买住房的应届毕业生可领取租房补贴,落户置业则可申领购房补贴;硕士研究生可获生活补助,博士研究生可获安家补助。
在辽宁大连,该市于7月份召开“新时代人才振兴大会”,发布了《大连市集聚年轻人来连留连工作方案》,优化人才分类认定支持体系,增加实用人才类别和精英实用人才层次,将对大连作出贡献的新业态年轻人和足球、网球等优秀运动员纳入实用人才,特别优秀的纳入精英实用人才,给予城市荣誉和安家补助,对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物流、海洋、文旅等产业单列名额重点支持。提升政策落实效能,统筹政策查询、补贴申报、住房安居、需求办理等政策资源路径,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拓展提升。
同样在今年7月,山东青岛发布了《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该计划聚焦拓宽青年招引渠道、激发青年创业活力、强化青年安居保障、营造城市青春活力氛围、完善青年公共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推出16条具体举措。明确力争到2026年,新引进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新落户青年人口15万人左右,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除了在资金上给予补助,青岛还针对青年的喜好,专门打造音乐、运动、美食等主题元素,在中山路、五四广场等区域,每年策划举办新媒体之夜、活力青春季、青年音乐节等贯穿四季的IP活动,将青年文化、体育赛事、社交互动、沉浸式体验等有机融合,打造青年人才打卡消费、生活休闲、进阶成长的栖息地。
为招揽人才,各地频出妙招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当下,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是否也能共享?西安给出了肯定答案。西安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及科技产业,科教人才优势显著,但高校研究常以学术为导向,企业研究则以实际应用及效益为导向,两者之间有一定鸿沟。如何让两者能共享人才?“校招共用”引才模式便是西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干举措。“校招共用”运作以来,西安的企业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既包括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谋划中长期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也包括具有领导力、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行业突出贡献者,还包括能够解决重要或关键科技问题的技术专家,以及具有陕西省内一流水平,围绕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能够带来重要推动促进力的创新人才、创造人才、发明人才和创业人才。
广州则把人才招引工作延伸到了国外。7月16日,广州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出服务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入境保障和顺畅通关措施。在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方面,审批时限缩减到全国最短,在大湾区率先实现工作许可资质互认和允许兼职,对A类人才许可实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相关创新做法入选了国家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国家层面集中复制推广经验事项。除了出入境便利措施,广州还推出“政策暖心、服务贴心、办事顺心、流程省心”的政务+服务“组合政策包”,支持外籍人才将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首选目的地,促进人才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
对于高层次人才,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杰出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主要针对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处于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在本学科领域有重大发现、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根据国家战略和深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入选人才将获得每人1000万—2000万元培养经费,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和加强团队建设。
专家说
如何继续提升杭州吸引人才的能力?
人才是提升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杭州如何因地制宜继续提升人才招引工作能力?市咨询委委员、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段姗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建议。
段姗研究团队认为,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以人为本、创新包容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下一步,在“大人才观”指引下,建议杭州对标一流、抢位竞争,在补齐科创平台、硬核产业短板的同时,将体制机制、创新生态优势发挥到极致,加快构建“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护才”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形成“战略科学家——创新型领军人才(团队)——科技从业者”的人才雁阵,打造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全国典范。
段姗研究团队建议,杭州要坚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发挥高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力军作用,支持市属高校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推动一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并依托科创平台算力和人才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在杭高校以二级学院的形式建设符合时代和国际战略需求的人工智能学院。广开渠道优化引才方式,在省外优势高校院所周边建设创新载体,精准对接并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携技术成果来杭转化产业化,同时与海外行业协会、猎头公司等机构合作,加快聚集全球高端人才。营造容错试错、护才爱才的一流生态,提高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投资损失容忍度,将基金整体表现作为评价依据,深化人才服务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强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类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