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霞
面对“人文经济学”这一研究命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迫切需要认真阐释、深入总结人文经济的发展经验,丰富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人文经济的认知变迁与当代价值
经济是文化的前提与基础,经济决定了文化,文化又能反作用于经济。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差别很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传统社会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与经济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相互涵养,共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力量飞速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类精神的异化和失落。马克斯·韦伯发现,人们不再把重心放在家庭、社区和宗教信仰上,而是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导致了人们与自己、与社会和与自然的隔离。丹尼尔·贝尔考察了欧美文化界掀起的野兽派、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种种怪异现象,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斯宾格勒怀着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深深忧虑,预言《西方文明的没落》的著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文化与经济相割裂、相冲突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关系,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在2006年,习近平同志就在《之江新语》中《文化是灵魂》一文里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强调,“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矛盾冲突加深的当下,注重文化与经济共生、强调发展向人本回归的人文经济,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维:以人为中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让经济活化文化,让文化赋能经济,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共进互动、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方式。
人文经济的融合特质与杭州实践
得益于历史文化的滋养,杭州经济的发展,始终带着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认可的人文经济样本城市,杭州善于将文化浸润经济,将经济融入文化,使文化与经济达到同频共振、双向贯通的状态。
首先,文化经济化。杭州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具有杭州特色、中国气派、国际影响的文化IP层出不穷,全民阅读大会、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文化节展活动精彩纷呈。2023年,杭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1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6%,其中规上文化企业达1570家,成为助推杭州GDP跃上2万亿元台阶的重要力量。
文化赋予经济价值和灵魂,人文经济大大优化了杭州的经济形态,使杭州经济充满神韵、灵动和活力。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的产业形式,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逐渐成为兼具城市软、硬实力的重要体现。2023年杭州规上数字文化企业实现营收8064亿元,同比增长18%,并以之江、大运河两条文化产业带为着力点,以数字经济引领文化产业鼎新发展,在文化经济化的实践中独树一帜。
其次,经济文化化。杭州历史源远流长,钱塘自古繁华富庶。作为中国历史上古老的通商口岸,杭州很早就是商品云集、进出口繁荣的重要地区。在纷繁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历代行商坐贾活跃于城乡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企业家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涌现出许多在浙江、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杭州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商业名城,熏陶了企业家的“儒商”气质。企业家们注重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引导,善于把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元素渗透到经济活动、产业产品中,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为经济运行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化、管理艺术化的特征。
杭州企业家普遍具有人文社会情怀,以社会责任为自觉追求,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融合,既体现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和价值取向,也体现茶叶、丝绸、剪刀、中药和电子商务等传统与新兴产业相辅相成的杭州经济文化特色,更体现以人为本与顺应天时、生活享受与工作创造,以及人文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等杭州复合文化特征。杭州企业家具有情感与理智、诚信与敢为、深厚与活力、柔情与硬气、务实与谋略、沉稳与创新、休闲与创造等品格,是超越资本的经营者,体现了传统商业伦理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精髓,彰显出杭州企业家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和文化特色。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演进中,已经积累了人文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展现出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的城市图景。在科技日新月异和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杭州需要继续实施文化与经济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会展等行业深度融合,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倡导文化自觉,把探索、开拓、变革的创新精神融入企业发展之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让文化成为凝聚力量的“加油站”、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助推器”,绘就更加绚丽夺目的杭州人文经济画卷。
(作者系杭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