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做这一领域的推动者。”
当工程师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浪漫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07年,兴修曹娥江大闸,罗尧治团队一改梁板结构的平面受力体系传统方案,创新性地把空间结构体系“移植”过来,设计成了仿鱼的双拱形空间桁架结构闸门,仅在闸门的用钢量上就节省了1600吨,同时还解决了涌潮造成的结构疲劳和泥沙淤积问题。
严谨与创造、传统与创新,在罗尧治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在土木里做结构的人,通常会朝两个方向努力——一个是高度,一个是跨度。追求高度的,尽力构造高层建筑、摩天大厦;追求跨度的,是在横向上挥洒智慧,我就是一个挑战跨度的人。”
深耕空间结构领域30年,他参与过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北京冬奥会“冰丝带”、杭州亚运会“大小莲花”等上百项大型工程,极大推动了我国空间结构事业的发展。
新的历史阶段,“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了空间结构体系。”罗尧治团队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在施工决策甚至运营维护阶段,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罗尧治还领衔研发了“感知-评估-预警”大型空间结构监测成套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壁垒,建成了首个空间结构物联网远程监控中心,已为“鸟巢”的运营保驾护航十余年。“坐在办公室里,一阵风刮过,‘鸟巢’‘大莲花’的受力变化,我们也能及时掌握。”罗尧治说。
2020年,罗尧治领衔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团队多年培养出的100多位空间结构高层次人才,也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
30年如一日,他立志成为行业科技创新进步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在这样的信念引领下,罗尧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詹天佑大奖2项及多项其他奖项;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任务。
“我的导师是我国空间结构奠基人,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做这一领域的推动者。”罗尧治始终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常和学生们说,要怀有‘这个问题我们不解决谁来解决’的担当和信念,为这个时代、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