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
赵 缨
“器以用为先”,而砚台的发展,一直兼具美的修养。
韩天衡所著的《砚文化说略》提到:砚台的“砚”字,是到汉代才出现的。《说文解字》在解释“砚”字时说,“砚,石滑也”。从纸张大致出现的东汉末期开始,用来研墨写字的砚台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两汉时期的雄浑粗犷,到魏晋时的俊逸灵动,再到隋唐时期的开张奔放,宋代的砚台更为别具一格。
在宋代,文人相聚常会晒砚共赏。文人对美石的评价标准之一,便是看它能不能制砚。而能制砚的石头,肯定是美石,除了纹理美观、细润如玉、色泽艳丽或独具气象外,更为重要的是石质需软硬适中,若砚台石质细腻密集,磨墨时有稳重的磨感,更容易出墨。
在我们浙江,天台宝华山出产的宝华石可以制砚。宝华石,也叫百花石或赤城石。
十多年前,我的一位石友带我去宝华山看石头。当时,上宝华山是要从一条村道蜿蜒而上。车子往上开,在一个普通的拐角,石友停下车。他从后视镜里看到路边有一块砖头大小的石头。他去捡来给我,说:“肯定前面有一辆车来运过宝华石了,这块是掉下的。你看花纹还蛮好看的。”我将信将疑地接过石头,石头看上去白白青青的,间杂了一两道棕色、红褐色的纹路。到了山上,远远望去有一处古刹,还没有来得及感叹山中古意清幽,石友便带我走进后山。这里树木甚少,山势凹陷处,原石遍地。不知道这儿以前是一个溪滩,还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
石友捡起其中较大的那块,有二三十厘米长,高也将近二十厘米呢。整体石质底子干净,好像有满月的光辉照在江面的波纹上,他说这是上好的砚石原料。我高兴得打道回府,约了杭州的磨石玩家带上专业工具来帮忙磨了一个墨池。只是现在写字都用墨汁了,倒也没试过到底能不能发墨,以赏石清供在案。
前几天,我又联系了天台石友,问他还能捡到宝华石吗?他说,现在很少作砚台了,遇到好的原石一般是拿来做印的,在天台,宝华石做印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只是如今上山,再难偶遇到宝华石。
古时文人有砚,正如美人之有镜,这一方砚台里,体现着文人的审美意趣,“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而今,文人求砚,也是求一份清雅之美。正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序》中所描述的:“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