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不到的心

2024-05-03

图为AI创作

万物

李俏红

前几日,在一个作家群里,人们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作聊得热火朝天。起因是一个群友发来一个链接,内容是AI创作的一首歌曲。

有人把“连花清瘟胶囊”的说明书输送给AI,由AI创作歌曲,据说10来分钟就完成了。我打开链接听了一下,光旋律而言,好听。

这位群友说:“AI已经攻陷了音乐创作区,还好我是写网络小说的。”一个作家跟帖:“是啊,我写长篇小说,这个还真不是AI能写的。”另一个作家马上反驳:“AI早就能写小说了,长篇小说可以用AI辅助完成,写作这种事情以后完全可以被AI代替。”一个诗人继续跟帖:“AI写诗,半天时间写了上百首。虽然这些诗缺少情感,但也有模有样。”有人附和:“只要素材库够大,AI以后也能创作长篇小说。有AI作为助手,一天写几万字不是问题。”还有人说:“我试过,让AI写古体诗,押韵居然没有一处押错。”大家的讨论越发热烈,最后有人说,“我猜,面对强大的智能写作软件,到最后,编辑都将很难分辨稿子到底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

我觉着好奇,也去试了一下。

先随便想了个主题,“写一篇800字关于高考的作文”。AI写的作文,段落清晰、逻辑顺畅,堪称佳作;但有很明显的机器腔,没有感情。又想了一下,让它“写一篇数学系学生的学术论文”,没想到,仅思考了5秒,AI就文思泉涌,写到根本停不下来,而且论文的格式毫不含糊——标题、摘要、引言,从“数学的基础理论”到“数学在科学和工程中的运用”,再到“数学在经济和金融中的应用”,最后一部分,写了“数学的未来发展”。以我这个文科生的外行身份来看,这篇论文挺不错的。

接着,我让AI写一篇关于《繁花》的书评。

AI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诸如,“《繁花》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作者通过精致而细腻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故事。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生的曲折和多彩,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等等。AI说《繁花》为读者呈现了丰富而感人的阅读体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和深思的小说。总之,都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评语。

然后,我又问一句:《繁花》的作者是谁?

AI的回答让我惊掉下巴,它的回答是:“截至我的知识截断日期,我并不了解《繁花》这本书。也许这是一本尚未问世的作品,或者是一部在我的知识截断日期之后出版的书籍。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将尽力提供相关帮助。”AI不了解《繁花》,却可以套用格式写出书评,这就是人工智能创作与真实文学创作最大的区别。

记得有一次,遇见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他和我说:“我写的诗比我们校长写得还要好。”我问:“真的吗?”他说:“当然是真的,我让AI帮我写的。”我听了很惊讶,“AI帮你写的诗,真的能写得比校长好吗?AI写东西教条,没有感情,我觉得你不可能写过你们校长。”小学生眨巴了一下眼睛说:“我可以修改呀。”我以为他是在AI写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想到他说:“我可以不断地让AI修改,修改到我满意为止。”

科技发展太快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变革和进步。但我觉得就文学创作而言,我不会使用AI。因为写作本身是充满乐趣的,如果用AI写作,恰恰是少了这份乐趣。

AI写作中规中矩,写得很快,但却平庸,而文学恰恰需要个性和挑战,需要独特的情感和认知。

漫画家小林说,如果我们画的画,去跟AI制图对抗的话,最好是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由心而发。相信人工智能无论怎么进化,也猜不到人们的喜怒哀乐和善变的心。

文学创作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