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菜有买菜的威风,卖菜有卖菜的尊严。
在大马弄,你可以看见对菜蔬珍惜、爱护、自豪的态度。你也可以看见买菜人与卖菜人之间的融洽与尊重,做蛋饺,像创作作品。这种烟火气交织的市井气息,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
菜市应该是一个古老的交易,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交易可以简单直接。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历史上第一座现代风格的菜市场——“龙翔桥菜场”就已见雏形。这座“菜场”一直为杭州市民服务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来变成红泥花园餐馆。
为什么菜场那么重要?
因为病从口入,吃喝拉撒要管住。一个现代社会,需要保障市民健康安全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菜市供应更是重中之重。北京和杭州都有专门的蔬菜基地“四季青公社”。我想其他地方也一样。为了方便马车进城送菜,北京市决定,研发替代马车的轻型卡车。这种载重1.5吨以下挂蓝牌的货车,当时定名为BJ130卡车。
“四季青公社”消失后,山东东营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蔬菜基地。上海的蔬菜由云南供应。
杭州虽然被不知情的人叫做“美食荒漠”,但杭州有让中国著名美食家陈晓卿崇拜的食物美学家陈立先生。
陈立先生认为食材无贵贱,在乎烹饪者点石成金的驾驭能力。
曾经看“美食小哥”河里现捕鱼,地里现捉鸡,捡了柴火直接现煮现吃。更别说专门去钱塘江、富春江边鱼市买江鲜。
有一回和朋友去闻家堰,江边买了条鳊鱼,立刻在路边餐馆现做,真的是人间至味。
当然,菜场依然是城市居民买菜首选。据说杭州每个菜场都有几家宝藏级的店铺,朝晖菜场的咸肉,所巷菜场的千张包子,大马弄蛋饺。传说菜场里甚至还有亿万富翁。
我喜欢买菜。如果让我选择,当然喜欢田边地头。记得早年在杭州味精厂打工,下午三点下班,穿过田埂到牛棚里取现挤的牛奶,回家钢筋锅一煮,一层厚厚的奶皮。
城市核心地段,周边居民密集的菜场更新使得菜场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除了买菜,兼有面馆、小酒馆、市集以及咖啡馆,甚至是社交场所这样的地方。
湿漉漉,各种气味混合;摩肩接踵,交头接耳;讨价还价,喧哗热闹是菜场本有的底色,其进化迭代的美学标准趣味究竟是什么?
政府保证健康卫生,保证不欺行霸市,不短斤缺两。
我们附近的一个小区,是2023年获得普里兹克奖、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奇普菲尔德的手笔。是基于西方人生活方式,符合青年人口味,衣服必须烘干的理念设计的。
但中国人相信太阳公公,阳台上晒棉被、短裤、酱鸭、酱肉比比皆是。
车子经过环城北路,远远看见玻璃幕墙构成的深蓝广场阳台挂满短裤棉被,甚是壮观。
试想,如果某一天禁止老百姓晒衣服,那会是什么情况?联想到菜场,更是老百姓释放原始欲望,尽情喧哗的地方。
进入二十一世纪,菜场这个物种,遭遇了强敌环伺的境遇。
首先是大型超市,手机上还有买菜小程序,还有链条更广的生鲜物流。便捷效率,作为一个行业效益突出的追求,而人性审美,感性总是被理性支配。
原始的、简陋的菜场有人喜欢。但杭州曾经最最著名的菜市桥,谁还记得?
时代总归是变化的。但菜市场是健康的总入口。无论如何,人们都喜欢看见个性人性的释放与张扬,创新创造得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