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莹国 首席记者 郑晖
民族的复兴、以文化为支撑;时代的进步,以文明为号角。
在这个网络时代,多种多样的好故事,引领数字社会的文化风向。
记录凡人善举、传递城市温度、弘扬传统文化、展现美好生活……一帧一画拼凑起来的画面,全景式描绘这座城市的生动图景,一点一滴聚集起来的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也涵养着这座城市。
“杭州好网民故事”以及承载故事的作品,让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从网络传递到人心,网络空间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这就是文化和文明新的“打开方式”。
这就是“美好”的生动注解。
西湖边“送花姑娘”:
跨越千年的“中国式浪漫”
一位身着汉服的货郎挑着扁担,筐里装着含苞待放的荷花;一名汉服女子拿着花,摇着扇子,背着竹篓。两人沿着西湖堤岸一起款款向前,仿佛穿越到古代的市井生活……2023年的夏天,这条杭州西湖边“送花姑娘”的视频,在网络上引来许多人的关注和点赞,迅速“出圈”。
这是一个被称作“挑一担夏天”的公益活动,策划者名叫陈喜悦,是一位“00后”,也是汉服爱好者。
“这两筐荷花,是两筐杭州的夏,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陈喜悦说,这次活动的徒步路线,是从西泠桥走到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目的是想收集彼时初夏的声音,开启浪漫盛夏。她表示,没想到一段路人拍的视频,受到网络上这么多人的喜欢。
“收到好多祝福,有送给家人的、送给毕业生的、送给杭州的,都很真诚很感动。”陈喜悦说,“有很多路人关注、拍照,也收获了非常多美好的声音。”让她难忘的细节很多,“我们的公益活动是用回答来换荷花、莲蓬。所以很多小朋友在背不出古诗词的时候,我们就请家长一起带着朗诵。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文化的传承,中国人的口口相传,代代相诵,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子流传下来的。”
视频就这么走红了,“西湖边挑花郎送花姑娘”的新闻事件受到全网点赞关注,#西湖边偶遇送花郎#等多个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总阅读量超1.5亿人次。
陈喜悦直言:“走红的不是我,是传统文化。”
陈喜悦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创作一些基于传统汉服、文化习俗等内容的视频和图文,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分享推广。她希望通过查阅古籍、研究古画以及文物,尽可能还原优秀传统文化真实的样子。
秉持着这样的初心,陈喜悦和她的伙伴参与了杭州亚运会宣传片《丹青游》,以及《邂逅拱宸桥》等创意短视频的拍摄制作。《丹青游》全网播放量超3亿人次,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海外账号称赞《丹青游》:“让人沉浸在丹青的艺术中,体验杭州的过去与现在。”
没错,走红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抖音号“语文山水”:
回归语文课最初的样子
“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
“富春山神和班上的仙童们共同耕作。”
这两句话,被写在“语文山水”抖音号的首页。
2019年,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语文老师王杨军在抖音平台上开设了“语文山水”账号,最初只是想上传记录自己课堂的短视频:“还记得我第一个传到抖音平台上的,是一个记录学生诗朗诵的视频,四五个女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桂花的美。没想到在网上引起了极大关注。”王杨军说,也许这就是语文课最初的样子。
就这样,原本独属于王杨军和学生的语文课堂,就此闯入大众视野。在王杨军的非传统语文课堂上,他鼓励学生“玩”诗词、“演”作文,创作优美的诗句。
“天地悠悠,时光无边,在茫茫人海之中,我有幸成了您的孩子,我将倾尽所有,去完成您在我心中埋下的理想。”母亲节,“语文山水”抖音号发布了几位学生在教室里朗诵献给母亲的诗歌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0万次,有网友留言“不愧是网红语文课堂”。
“我的烦恼”“春节趣事”“毕业告别信”……在“语文山水”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个孩子们畅所欲言的课堂。这正是王杨军想要呈现的,在他看来,孩子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对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教学设计,为这位“宝藏”老师带来了超过1254万的粉丝。
中国诗词中,对人生跌宕的感慨总是一点一滴渗透在对山水的描摹之中。当王杨军读到清末作家张潮的名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时,便坚定地认准了“语文山水”这个名字。
虽然“语文山水”抖音号的内容更新没那么“勤快”,但每一个视频的制作都非常精良。在王杨军的抖音粉丝中,有中小学生家长,有文学爱好者,也有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更有网友开始在“语文山水”的账号中集体追忆青春。
“能够把学生们的优秀作品传播出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这辈子就拥有了快乐。”对王杨军和学生们来说,百万乃至千万的播放量、几万条留言带来的鼓励,胜过了征文奖状。
好网民、好故事:
城市拾级而上的文明高度
作为持续发力的网络文明“城市IP”,“杭州好网民故事”在网络悄然走红,正是杭州城市吸引力的体现。这也令人不禁思考:一座城,缘何正能量网络达人、网络好故事频出?
“杭州好网民故事”里,既有光影律动的冲击力,也有科技向善的探索力——
“张力视觉”视频号用镜头记录杭州最美瞬间,视频屡创爆款,特别是亚运期间,推出《梦想天堂》等爆款产品,通过网络展现杭州亚运风采和最美杭州画卷。
“影视飓风”通过优秀视频制作教程、科普类视频内容的生产传播,为影视从业者创造了友好、便利和互助交流,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
自由插画师陈春娜通过手中的画笔,记录杭州亚运会比赛的精彩瞬间,传达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此外,她还用画笔记录杭州人文风景,讲述美丽杭州的暖心故事。
“杭州好网民故事”里,既有传统文化的张力,也有网络文化的鲜活——
“中国两个字最初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在商朝人眼里是什么意思?”……一个学习甲骨文的女孩,如何学以致用?抖音视频博主李右溪通过调整甲骨文知识传播的方式方法,用大家看得懂、喜欢看的方式,传播甲骨文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杭州好网民故事”里,既有教育的多元化表达,也有“诗画”“国学”的传承路径——
“手势舞的创作,是用独特的语言宣传中国元素。”首创国学、古诗手势舞让“小一姐姐”在全网收获超过2500万的粉丝。作为杭州高校新媒体专业课教师,“小一姐姐”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多元化表达,通过主题化、趣味化、系统化的手势舞等短视频作品,传播中国元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时尚与潮流。
把古诗唱成歌,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婷婷姐姐一展所长,通过唱古文的形式,为儿童诗词教育贡献力量,掀起了全国小朋友们用唱的方式学习古诗的风潮。
“杭州好网民故事”里,既有中国文化“请进来”的窗口,也有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杭州市A类外国专家、哔哩哔哩知名UP主,“爱喝茶的老路”精通法、中、英、德四国语言,定位“文化桥梁”,以短视频、vlog等形式,讲述在中国三十年的故事,分享生活趣事、社会正能量洞察、中国茶、中国文化等,带来全新视角的中国故事。
传统手艺要“复兴”,关键还在于创新。五六米长的整根毛竹,用柴刀一剖两开,双手掰成四条,再剖成八条,每条再横切为四片,每片再切成竹丝……在网络世界里,潘云峰是不折不扣的“大V”。他让非遗竹编艺术借由短视频走出大山,在国内外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广泛影响,成为网友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每一位网民的模样拼凑在一起,就是杭州网络生态的模样。这些故事都记录传播着每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人,每一个质朴又感人的片段,每一帧靓丽的风景画面,每一段美好又奋进的故事……“杭州好网民故事”正形成串珠成链的美丽风景;每个作品里呈现出的时代群像,汇聚起守正创新传播正能量,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拾级而上,鼓舞着这座城市向着新征程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