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不能只看“冷热”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2023-06-21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考生们即将进入志愿填报环节。近段时间,一些“志愿填报指导”之类的服务在线上线下都活跃起来。从实际情况看,很多这样的服务都引导考生填报热门专业,高校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高校专业的“冷热”,很多人都以是否好就业、对应岗位的收入高不高来衡量。这样的判断标准,有一定的道理,但充满了较强的主观性。即使单纯从就业前景来看,专业的“冷热”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例如数学专业,长期以来很冷门,但随着互联网产业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学专业的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广。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某个当前很好就业的专业,四年之后未必是热门。更何况,如果大家都跟着“热门”,一窝蜂填报某些专业,等到毕业的时候,就业人数大增,反倒增加了竞争压力。

读大学固然要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但也要看到,大学阶段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养成完善健全的人格。再者,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层出不穷,人们的就业领域未必跟大学所学专业相对应。这些因素都超越了专业本身的意义,更值得考生思索。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还是应该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出发,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全面科学地进行判断。

考生面对专业选择的困惑,也给予高校更多启示与思考。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更契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前段时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高校也应当立足世界科技前沿,优化专业设置,给考生更合适的选择。另一方面,高考考生基本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对未来的人生规划还未成型,要让他们选择可能影响一生的学习专业,难度确实有些大。高校不妨强化通识教育,在入学一两年后再让学生选择具体的专业。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明晰自己的志向,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生填报志愿,还是应该从自身兴趣特长、学习能力出发,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合理选择,不能只看一时的“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