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赟
在珠海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200吨级大型运输机运-20、重型舰载战斗机歼-15T、电子战飞机歼-16D、新型中远程轰炸机轰-6K以及全球首款专业电子战无人机无侦-10、高空亚音速无人机彩虹-7、具有异构蜂巢任务舱的“九天”无人轰炸机……一批航空航天领域“大国重器”的集中亮相,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
距离珠海1000多公里的杭州笕桥,正是中国空军梦开始的地方。1931年,中央航空学校选址杭州笕桥。机场和校舍建成后,这里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空军培训基地。去年10月最新公示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笕桥-航校便被列为五大历史文化片区之一。
历史上的笕桥,曾是杭州的桑蚕之乡、药材之乡,极尽繁华。通往笕桥机场的那条机场路,在南宋时,曾是一条车马滚滚的迎宾大道。
笕桥原名叫“茧桥” 机神新村里有“机神”
笕桥原本的名字叫“茧桥”。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该地因产茧闻名遐迩,地亦以物命名,故称茧桥。”自古以来,此地就盛产桑蚕,再加上河道纵横、小桥密布,所以古人把这一带称之为“茧桥”。时至今日,很多老杭州人都还记得一句老话,“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就是蚕桑之事。
据杭州市笕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编的《笕桥韵事》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笕桥人便在越王勾践“劝农桑”的国策下,大兴蚕桑业。到了唐末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钱氏王朝奉行“闭关而修蚕织”,笕桥周边更多居民开始以缫丝为生。南宋迁都杭州,蚕桑织造业更是到达了顶峰,四邻八乡的蚕农纷纷聚集于此进行茧丝交易。清朝时期,蚕桑织造基本上成了笕桥乡间的主业。
明朝诗人曹金簸在其《梦西湖词》里就写道:“阿侬家住茧桥东,但事蚕桑不务农。”明代刘伯缙等修的地方志《杭州府志》也有载:“去城东北十里……列肆二里有奇,四近物产殷充,棉茧药材麻布尤所擅名,客贾多于此居积致远。”
马时雍主编的《杭州的街巷里弄》里还提到,机场路和天城路交会处的机神新村,在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此地曾为“杭罗”的主产地,“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漏夜不绝”。过去此地还有一座机神庙,供奉着被杭州人奉为丝织鼻祖的“机神”褚载。清代《杭州府志》对此事还专门记录了一笔:“神为遂良九世孙,讳载,性行端洁,学问宏博,先家广陵,传授绫锦法,归寓故里,业益精。迄今里人善织绫锦,自神始也。”清代名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还说:“官员赴任之始,必先到庙里焚香祭拜,行三跪九叩大礼。”
1928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创设蚕业系,还曾在笕桥建立浙江蚕业改良场,进行桑树栽培技术研究和养蚕育种试验。鼎鼎大名的万事利集团前身就是杭州笕桥绸厂。
(下转A08-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