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新

阿拉丁

周路莎

范立欣

记者 房婧怡 祝景宁
什么是你眼中的Hangzhou Feel?如何用短视频向世界讲好杭州故事?
越乡村,越国际。7月26日,作为“光影乡村里的 Hangzhoufeel——建德乡村电影周”的一部分和今年Hangzhoufeel创意短视频征集活动的重要一环,由杭州国际传播中心主办的“Hi World, Hi Story”Hangzhoufeel国际传播创意分享会,在国家级专业摄影创作基地杭州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黄饶乡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影像工作者与中外导演、制片人一起,在新安江畔和乡野间,深入探讨视频创作的国际表达。
分享会伊始,下涯镇副镇长李琳向大家介绍了之江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希望这个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能为更多人所了解。之江村“文艺村长”王建录做得一手好咖啡,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现场他热情分享了村里的“之江十景”,并邀请更多创作者来村里开启他们的视频故事。
四位影视行业代表:中国知名导演、制片人、剪辑师范立欣,浙江卫视合作开发中心项目部副主任、“中国心”系列文化美育节目总导演周路莎,杭州新锐导演、编剧祝新,法国资深制片人阿拉丁(Aladin Farré),与现场影像工作者进行了倾情分享。
祝新:最杭州的恰恰最国际
祝新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大学学的是影视广告,后来成为一名导演和编剧。他提到自己成为导演的初衷是因为想讲故事,特别是关于杭州这座城市的变化以及个人成长的体验。
身为九五后的祝新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华。其长篇作品《漫游》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讲述了他与编剧在杭州大运河畔的童年故事。
该片在摩洛哥展映时,外面是尘沙飞扬的城堡区,推开影院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祝新自小熟悉的杭州生活场景。放映结束后,有几个非洲朋友站起来拥抱了他,动情地说:“为什么在你的电影里面,能够看到我自己的童年?”
“我当时没有办法回答他们,但是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很幽微的东西,通过我们去到达人类情感的共振。故事作为很重要的部分,将我们的情绪带入,实现超越这片地域之外的情感连接。”祝新说,所以他坚持一直在杭州创作,拍摄场景几乎全都围绕着家乡展开,浴鹄湾、乌龟潭、龙井村,还有他成长的江城路一带,都是特别的素材富矿。最近,祝新也涉足短视频领域,为母亲专门做了微信视频号“郭老师在杭州”,所有作品由他亲自拍摄制作,通过母亲的视角,分享老杭州对于这个城市的探索和思考。
“我非常幸运,除了小伙伴的帮助之外,特别重要的是,最杭州的东西对我来说恰恰是最国际的。”
阿拉丁: 没有什么比人更有吸引力
作为资深制片人,阿拉丁长期居住在亚洲和欧洲,参与了30多个跨国项目合作,涉及纪录片、独立电影、播客和短视频领域,还曾担任2023年FIRST电影节纪录片实验室的选拔评委。
阿拉丁讲述了自己在CGTN法语频道的工作经历,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吸引观众。
阿拉丁提到短视频在国际传播和吸引国际观众方面的重要性。他说:“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已是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每个月有25亿人使用。73%的人在看完品牌视频后会下单,85%的千禧一代会根据他们看到的旅行视频和图片计划假期。一个好视频的分享次数可以是文字、图片的12倍。”
阿拉丁建议创作者需要有清晰的目标,为粉丝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讲一个故事、教一些技能、展示一些非常美好的东西。而且你得持续更新视频,并且有统一人设。”
他提到在海外火爆的企鹅出版社,该品牌通过发布各位作家评论时下电影的采访视频,为观众带来知识和乐趣,又不脱离其出版业务,进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短视频大赛创作,阿拉丁说,没有什么比人更有吸引力了,“你必须找到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比如他很有趣、很有魅力,又或者这个人能够代表这个城市,代表他们的工作、爱好或其他任何事情。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做你自己的内容了”。
周路莎:用情感共鸣让中国文化触动国际观众的心
作为浙江卫视的金牌导演,周路莎曾参与过《奔跑吧》《高能少年团》等节目的核心主创,深谙文化类题材的综艺化制作。而近期“中国心”系列作品,包括《妙墨中国心》《丹青中国心》《金石中国心》等,正是她及她的团队对中华文化的深情致敬。
正如她所说,“我们在创作中,其实不同的节目类型,长视频、短视频、电影、电视,它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因为它的情感的密码和基因是不会变的。这些作品都是基于我们的中华文脉、深耕地缘优势来做的综艺作品。”
浙江是文脉之乡,有很多文人墨客、书法名家,何不将家乡的文化优势激发出来呢?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路莎团队创作的新媒体短视频《丹青游》收获了海内外热烈好评,还得到了外交部社交账号的海外推荐。在她眼中,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国际观众的心,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时代的需求,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巧妙地运用了现代科技元素。
“情感其实是打破地域国度界限的最好的桥梁。我们在讲任何艺术故事时,都在找情感的关联点。”周路莎说,短视频也是同理,要紧跟社会热点,拆解题材,从符合大众愿景的角度,用人文情怀的方式寻找视频逻辑,才能引发更多共鸣。
范立欣:跨文化传播要有双向传递
压轴上台的范立欣导演,与大家分享了自己20年的中外合作纪录片创作经历。
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片《归途列车》耗时三年进行拍摄与制作,讲述了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春运故事,获评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
影像国际传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我说春运对于中国来说很重要,有几亿农民工,投资人打断了我,说他们没有这么多人。他们对春运没有概念。”范立欣继而陈述了自己的调研,用一位列车长在春运期间的查票经历,让国际投资人对中国春运的庞大人流有了直观了解,最终范立欣也说服他投资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这次,范立欣还在现场分享了其新作、今年6月刚刚获得新西兰边锋纪录片节“直面边缘类别奖”的《看不见的顶峰》幕后故事。
故事缘于一位登山的朋友告诉他:“有一个盲人想要攀登珠峰,你觉得这个故事值不值得讲?”作为曾经的媒体人,敏锐的新闻感让范立欣意识到这个故事是可以全球传播的,他立马答应下来,开始投入拍摄。在范立欣看来,纪录片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而真诚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作为持续在国际大舞台传播中国故事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生动地将东西方交流比作Windows系统和Mac系统的对话,表示两者其实从底层逻辑上就存在差异,因此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就是双向传递文化,不能是简单地输出,需要站在对方角度了解双方共鸣点。他认为跨文化的共鸣点,如家庭、平等、尊重等普遍价值都是非常好的视频创作方向。
怎么才能做好
一条创意短视频
分享会的交流环节,观众与分享嘉宾们就具体问题深入探讨,更多真知灼见在现场碰撞。
观察与灵感 一位影视工作者向周路莎请教,如何寻找视频创作灵感。周路莎笑着回答:“灵感的获取与我们平时的观察密切相关。比如我今天来到这里,看到周围的田园和云雾缭绕的乡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锅蔬果汤。那些树木就像花菜一样,云雾就像汤面上的浮沫。如果我要制作一个短视频,我可能会从这碗‘蔬果汤’开始,用这种奇思妙想来寻找创作的焦点。”
反差与反向 如何让自己的视频更有创意?周路莎从创作的底层逻辑中给予了现场观众更多想法,她表示短视频创作有一些手法就是反向的切入,从不可能的视角和差异化去找最可能的结合,往往能呈现出乎意料的效果。
关联与真诚 几位导演在交流中都强调了在创作中求取不同受众间“最大公约数”以及保持真诚的重要性。范立欣新作《看不见的顶峰》讲述的是亚洲首位登上珠峰的盲人张洪登顶的故事,在开拍前他就和团队“约法三章”,绝不因为主角是盲人而偷拍,以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真正走进创作对象的世界”。周路莎也说,拍视频光找人来讲故事是不够的,要找到人和故事间的关联并“真诚地讲故事”,例如演员海清和金石艺术乍一看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海清出身的甘氏家族正是收藏李清照丈夫赵明诚《金石录》的主人,由海清来讲金石故事,就能投注更多情感,更能引发共鸣。
收获启发了吗? 投入Hangzhoufeel创意短视频 征集活动吧
由杭州市政府新闻办指导、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和都市快报主办的Hangzhoufeel创意短视频征集活动于今年4月启动,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反映杭州城市特质的原创短视频作品。如果你从嘉宾们的分享获得启发,也想用视频记录和传播杭州,赶快扫一扫上方二维码参与吧,最高大奖能赢下10万元(税前)奖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