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也有“武则天”和“拿破仑”

他们还发明了化妆品、假发和烟熏妆

2024-07-19

图特摩斯三世坐像

哈特谢普苏特跪像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

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

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

拉美西斯二世像

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

彩绘木棺

记者 余夕雯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展厅里,许多不同时期的古埃及国王雕像端坐着,行走其间,仿佛进入古埃及的历史长河。

很多观众对古埃及历史并不十分熟悉,如何快速地了解其中的知识点,有准备地观看大展文物?我们特别列举几件不可错过的展品,请展览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来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忧国忧民的“愁苦脸”法老

法老是对埃及国王的尊称,一个集所有重要权力于一身的天之骄子,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法老受万人敬仰膜拜,当然也要为大家干实事:尼罗河泛滥水太大,得治水;尼罗河水位下降不够用,得救灾;邻国来侵扰,得率军回击;还得建各种神庙来供奉古埃及人信奉的众多神。

所以,这法老并不好当。干了这么多事情,古埃及时没有电视报纸网络,也没有照相机,如何让臣民知道你就是法老,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历代法老们就开始不断琢磨自己的专属造型:各种王冠、特殊头巾、象征性的假胡子。他们专门命工匠给自己立雕像,并且有的法老还会专门要求,自带“淡淡的忧伤”,立一个忧国忧民,在治国理政上殚精竭虑的人设。

展厅里,一位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就是这样一张严肃脸,嘴角下撇,一脸愁苦。1901年至1905年期间,埃及卡纳克神庙出土了7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尊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展出的这件是其中之一。

在雕塑上刻自己的名字,一般是肩部位置,是法老们为了增加自己辨识度和知名度惯用的手法。甚至在当他们看到前任法老雕像或神像时,如果觉得形象满意,也会直接“挪用”过来,加刻上自己的名字。展出的一件花岗闪长岩“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就是这个来历。前文说过,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历史上最长寿、统治时间最长的法老,在位约67年,在当时古埃及人平均寿命仅有40多岁的情况下,他活到了90多岁。他在位期间,除了下令制造许多雕像,另一个就是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国王与神的雕像,用过许多方式来将自己神化,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

埃及“武则天”和“拿破仑”

古埃及的国王并不是只有男性。在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就出现过一位传奇女王——哈特谢普苏特,颜海英称她为古埃及的“武则天”。展览中有一件哈特谢普苏特跪像,因为古埃及的王位传承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的样子。

与哈特谢普苏特对立而坐的,是其侄子图特摩斯三世坐像。哈特谢普苏特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带来二十余年的和平与繁荣。这位霸气女法老死后,憋屈了多年的侄子终于继承王位,他开始到处征战,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女王的痕迹——哈特谢普苏特的纪念物遭到销毁,她的雕像被推倒并被打碎,她的形象和头衔被刻去。“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警示后世。” 颜海英说,这位“侄子”相当于古埃及“拿破仑”。

有意思的是,展厅里,还有一件雕像也与这位女法老有关——名叫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森奈穆特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最钟爱的大臣,他虽出身平民,却因为过人才干而被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享有80多个头衔。他为女王设计了专属祭庙,同时也是女王和图特摩斯二世独生女奈芙尔拉的家庭教师,这位小公主一直被当作是女王接班人来培养,可惜不幸幼年夭折,雕像中就是老师怀抱着小公主的样子,足见他与王室的亲密关系。一些研究者认为,森奈穆特实际上是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情人。

这件雕塑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这样的方雕在展厅中还有不少。平整的表面一般用来书写雕像主人的自传与祈祷文,古埃及许多读书人都很喜欢这样的方雕。

古埃及的女性地位有多高?

法老之外,展厅内许多文物也记录着当时贵族、文人与工匠的生活。这里要划重点讲讲古埃及时女性地位有多高,从古埃及文明起源之初,女性在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之外,也拥有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可以和男性做相同的工作,享受相同的待遇。直到后来古埃及文明被外来文化完全摧毁,女性的平等地位才消失。

除了可以当女法老、最高女祭司,普通人家的妇女家庭地位也颇高。展厅里,有一件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男子皮肤红褐,女子皮肤白皙,站在中间的孩子还在吮吸着手指,女子的假发下真实的发际线也被刻画下来。在当时,丈夫舍不得妻子外出劳作晒黑,有一个说法,衡量古埃及男人是不是好丈夫,就是要看能不能给她准备足够的防晒油。

除了防晒油,古埃及人还发明了化妆品、假发,生活非常精致,眼影、香水、眼线

膏、睫毛膏,就像电影《埃及艳后》里的魅惑妆容,古埃及人很爱这种最古老的“烟熏妆”。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烟熏妆的盛行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还用来抵御风沙和刺眼的阳光,防菌减少眼疾的发生,所以许多古埃及男人也会熟练涂个眼影,喷上香水,再美美地出门。

展览中的雕像为啥会“撞脸”?

古埃及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仿佛都遵循着同一条规则。比如,坐着的雕像大多把手放在膝盖上,头部大都正视前方,男人的皮肤比女人的颜色深等,这些特定的营造范式,也在展览中呈现出来了。

现场有一组尚未完成的彩绘草图石片,是当时工匠们用来练习的“草稿”,纸张太贵,所以他们通常都是在石头上刻画,跟我们今天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不同,古埃及的学徒原稿是用红笔画的,师傅则用黑笔在上面进行修改,手怎么刻,不同动物怎么刻,都有一套严格的营造范式,一些家族手艺传承至今。

最具古埃及文明代表性的展品,还有一组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采用这种层层嵌套式的棺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亡者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是利用棺木上的图像和咒语构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灵魂获得永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套娃”棺木?新王国晚期,猖獗的盗墓活动改变了墓葬习俗,墓室装饰日益简化,棺木本身成了来世信仰的载体,出现了大量以《亡灵书》咒语和神灵形象装饰的套棺。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