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瓞安 副主任中医师 从医已55年,继承杭城内科名家张硕甫的诊治思路,临床经验极其丰富,对肝胆、脾胃病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对中风后遗症、高血压、心脏病、脑栓塞、糖尿病等也颇有治疗心得。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六上午
记者 谢谨忆
都市快报咏芝元国医馆有位叫张瓞安的老中医,对内科的毛病,特别是脾胃、肝胆方面的很有经验,以至于经常帮别的医生“纠错纠偏”。
腹痛到底是胃炎还是胆囊炎
引起的?
“我今天上午门诊,就分别有两个患者,都是女的,50多岁,一开始吃药没那么有效。”张医师说。
记者仔细问了问,弄清楚了原委:这两位女患者起因都是肚子痛,都去别的医院检查过,医生都二话不说给开了胃镜,查出来也确实都有点胃炎,医生就按胃炎给她们开药治疗,结果一位吃胃药吃了半年,另一位时间更长,吃胃药吃了一年半,肚子痛的症状却都未有明显改善。
无奈之下她们想试试中药,不约而同找到张瓞安,张医生仔仔细细问了她们的症状、病史,又观察她们的样子,又问她们的生活习惯,又为她们查体、搭脉,最后得出结论,她们的腹痛跟胃关系不大,其实是胆囊炎引起的。
患者自然将信将疑,张医师也不争,让她们再去拍个B超看看,果然,B超结果显示,两位都已有慢性胆囊炎。
张医师再按慢性胆囊炎为她们作中药治疗,效果显著。
以前看病,两成靠检查
八成得靠医生自己
实打实练出的基本功
张瓞安今年已经78岁了,从医55年。
他的父亲张硕甫先生是上个世纪60年代江浙十大名医之一,以善治内、妇各科疑难杂症享誉杭城,担任过现在杭州市中医院的前身、广兴联合中医院的业务副院长。
张瓞安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医。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年代,医院里各种检查设备也不发达,看病最多能有两成靠检查,八成得靠医生自己诊断,所以很考验医生的功力。
“原来我父亲规定,不管怎么忙,患者情况都要尽量问仔细,一个小时只能看4个病人。”张瓞安回忆,很多患者来了就会先入为主说自己胃不舒服,但其实不一定是胃病,父亲总是教导他要对患者情况多听多问,细小的不同症状都是辨证的重要指向,辨清症状才能用对药。
张瓞安在那个没有现代检查设备可以依赖的年代,跟着父亲练就了扎实的诊断基本功,就像一位学手动挡出身的司机,现在条件好了能开更方便的自动挡了,自然是手到擒来。
家传的“绝学”就是“思路”
都说中医分两派,一派是学院派,一派是家传派,张瓞安在治疗开方上受父亲影响颇深,但他非常低调,不愿意打“祖传秘方”的招牌:
“要说家传中医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主要就是继承思路。思路这个东西很难讲,同样的病,不同的师承学派,用药就是不一样的。以前药房的老药师,看到药方,就能知道是哪位医师开的药,因为每位老中医都有他特有的思路。思路这个东西,没人点拨可能自己要悟很久,有人点拨的话,也可以很快就一通百通。”
因为父亲是名医,当年去求诊的各种各样的病人非常多,他跟着父亲接触得多了,诊疗经验也比同龄人丰富得多,年轻时的张瓞安去蹭中医院的课听,得跳级听,因为同级的内容对他来说已经太浅。
肝胆脾胃病,内科疑难杂症
张瓞安50多年来治好太多人了
父亲高起点的培养,再加50多年的诊疗经验,张瓞安副主任医师对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肝胆脾胃病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解。他说,会到医馆去找他看病的,很多是大医院里已经看过了看不好的,疑难杂症多得很,他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很欣慰。
68岁的金女士,吃过饭就腹泻,从年轻时就求诊无数,都没有用。随着年龄增长,她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腹泻严重到了水泻的程度,有时腹部还隐隐作痛,后经人介绍到张瓞安这里吃了一年中药,大便成形了,肚子也不痛了,原来吃的一把把的药也可以停掉了。
74岁的叶先生,腹胀,感觉不到饥饿,饭量变很小,1米7的个头,只有一百来斤。他吃过助消化的药、胃炎的药,都只能暂时抑制,药停饭就停。叶先生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要垮掉了,找到张瓞安求助。结果大约吃了一个半月张医师的中药,他就有饥饿感了,想吃东西了,胃口也增强了。
“胃病里,现代医学治‘酸’的药,已经比较多,效果也还不错;治‘胀’的药,就是治疗胃酸分泌不足方面的药,目前效果基本还比较一般。那中医的思路是不太一样的,中医是根据症状分的,叶先生在中医里属于湿阻脾胃,脾虚,蕴化功能差,调理他的脾胃就可以了。”张瓞安分析。
24岁的董小姐,更是从小依赖“张爷爷”的医术健康成长起来的,她说她小时候有哮喘,全靠“张爷爷”的药。
“那还是10多年前嘞,吃别的名医的药倒也能控制住,但看一次要两三百块钱;张医师这里当时7帖药只花二三十块钱,也就控制住了。所以我们知道张医师人很好的,对症下药,不会多加乱七八糟的药。”董小姐的妈妈抢着回答。
现在,董小姐新冠后一直觉得自己比较虚,易感冒,没精神,没力气,不想动,不想吃东西,便秘,于是她又去寻求“张爷爷”的帮助。果然,“张爷爷”的药一如既往给力,服用7帖后董小姐就觉得有好转,服用三个月后神清气爽,上下通达。
至于一般般的胃炎、胃溃疡、肠化、胆囊炎、胆结石等病人,张瓞安副主任医师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了。
“我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慢性胆囊炎、泥沙型胆结石这种,现代医学至今没有太好的办法能使其完全治愈,这些患者可以日常每个月来吃个7帖中药调理,会很舒服,且减少复发。二是中医的‘脾’主要指蕴化功能,‘脾’最怕湿,杭州最湿热的季节到了,脾胃虚弱的人恐怕会过得比较‘苦’,不妨在这个时节用些健脾祛湿的中药调理,以度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