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头晕、大便不畅、四肢酸沉、眼皮浮肿、胸闷、口干、心情烦躁…… 大多因体内湿气太重

我的中医治疗思路在于排湿和通畅三焦

2024-06-15

李艳 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针药俱佳,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如头晕耳鸣、呼吸道疾病、脾胃病、失眠、高血压、冠心病、风寒湿痹、亚健康、闭经、痛经、不孕不育、肌瘤囊肿、乳腺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坐诊时间 都市快报咏芝元国医馆:每周四下午、周日上午; 方回春堂三墩馆:每周三、周六全天,周四上午; 方回春堂城西馆:每周二、周五全天。

口述 李艳 记录 亦宣 记者 秦锋

有位女患者,今年51岁,以前就有头晕和耳鸣的毛病,总是反复发作,这次来看病,她说最近天气变化很大,一下子很热一下子又很冷,还一直下雨,她的头晕和耳鸣就又犯了。

每天早上起床时,她就觉得头晕得厉害,白天有时好点有时又严重点。虽然她还是坚持去工作,但感觉反应变得慢了很多。如果工作得太累,头晕和耳鸣就会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当她躺在床上然后坐起来的时候,头晕就更明显了。她还觉得耳朵里面胀胀的,两个耳朵都嗡嗡响。

另外,她还告诉我,她排便也不正常,量少,总觉得没拉干净;四肢肌肉也感到酸痛和沉重,整个身体好像肿了一样,特别是早上醒来的时候,眼皮浮肿,小腿有轻微水肿;还时常感到胸闷不舒服,口渴想吐,心中很烦躁。

辨证分析后,我认为她的种种症状是因为湿热困脾,脾失健运,饮停湿聚,水湿代谢受阻。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湿热太多了,让脾脏这个负责清理湿气的“清洁工”忙不过来了,所以湿气就堆积起来,影响了身体的正常运行。

《温热经纬》中提到,湿热病常常和阳明经、太阴经有关,胃是阳,脾是阴,它们都和湿土之气有关,所以容易受到影响。外邪侵入人体,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身体比较强壮,那么湿热病邪就容易影响他的阳明胃经,导致胃的功能出现问题;而如果身体比较虚弱,那么病邪就更容易影响到太阴脾经,导致脾的功能受损。

这个患者她本身阳气比较虚弱,所以湿热病邪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使得她大便不畅,四肢感到酸重。再加上患者工作忙碌没有及时治疗,湿邪在体内逐渐积累,导致脾的功能更加受损,水湿代谢失常,出现水肿现象。水湿向上影响到头部,就会导致眩晕、心跳加快、胸闷等症状。脾的功能不好,也会影响津液的转化,导致口渴和心烦。

脾胃和肝经有密切关系,脾胃湿热郁积过多,会导致肝火旺盛,引起耳鸣和干呕。湿邪还会影响清阳之气的运行,导致耳闷,耳周酸胀不适。

这位患者的情况是湿重于热,治疗的时候我们要帮助身体排出湿气,同时让三焦通畅起来,气机升降有序了,身体才会舒服。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头晕、耳鸣、胸闷、水肿情况好转,但耳闷酸胀感仍然存在,我继续用健脾祛湿通窍的方法为她治疗。

黄梅天,湿邪容易在人体作祟,对于本身体质较弱或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来说,湿邪更容易乘虚而入,加重病情。因此,这段时间,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湿防潮,保持室内环境的干燥和通风,饮食上也应尽量避免过于油腻和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