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浅意深蕴真意——《唐人七绝诗浅释》读后

2024-06-09

书评人 白羽洁

“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象水面飘过一叶浮萍\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象林中吹过一阵清风\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象想起一颗夏夜的星\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象忘了一个春天的梦”——这是我国现当代词人、诗人、文论家沈祖棻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别》。不长的篇幅,却展现出作者含蓄淡雅又平易理性的创作风格,写出一个人即使面临分别也冷静自持的姿态。巧的是,这样的感觉同样出现在她的诗歌评论集当中。

对于沈祖棻教授而言,“诗词”是她一生耕耘的领域,她的丈夫程千帆教授与她同样在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有杰出成就,他们不仅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更是惺惺相惜的文章知己,因此沈尹默比喻他们夫妻是当代李清照与赵明诚,赞誉称“昔时赵李今程沈”。沈教授的评论集《唐人七绝诗浅释》便是由其丈夫整理补充并初次出版。读者如今看到的版本,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手稿《七绝诗论》的录入本,由此本书成书的基本脉络被勾勒出来,东南诗学的渊源与传承关系也逐渐显露。

视线回到本书,书籍以“浅释”为题,最大的亮点恰恰也在于“浅释”。真正的浅释最为难得,作者需让自己的文字语浅意深,余味绵长,既能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理性观照作品与时代,也应做到理性中不失感性,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沈祖棻教授在平易浅白的语言中包蕴巧思,如解读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时,以描述细致的几个电影镜头来证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妙处,让读者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一幅幅连贯而生动的图景,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明白战争带给人民的深切痛苦。

具体的批评方法使用中,本书亮点有二。最鲜明,也是贯穿全书的,便是“同题共比”的批评方法,即通过分类归纳和同类相比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精妙之处,旁征博引,故而常看常新。这似乎得益于近代学人的独特优势——既有传统古典的修养基础,又有西方学问的眼光和训练,正因为作者眼光独到而少偏执,她写作时才能将一些体裁、手法乃至情感相近的诗作归类解读,甚至阐明其间的传承与影响关系。对于李白的《越中览古》,作者采取不同的类比方法,一则从艺术结构出发,点明该诗是通过将转折点落在最后一句来突出诗歌的神采与力度,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元稹《刘阮妻》亦是用一连三句极力描写某个美好境界、第四句转折以突出作者意图的代表性作品,而窦巩《南游感兴》则反其道行之;二则从艺术结构入手,《苏台览古》没有竭力渲染昔时繁华,它选择以今古常新的自然物事衬托人事变迁,与《越中览古》共同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巧思。另一亮点在于作为点缀出现的文论,这不仅是对文章做出的言简意赅的整体总结,而且拓宽了文本的深度,知识水平各不相同的读者皆能从文中品出价值。赏析王翰《凉州词》时,作者引用《文心雕龙·情采》“因情敷采”的说法,指出丰富醇厚的感情世界和不受束缚的性格风采有时胜于严格的考究,因此读诗时不应以词害意,信以为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读者方能感受到“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的艺术之美。

其实,《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收录的七绝并不生僻,恰恰是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诗作,然而熟悉不等于理解。正是在沈祖棻教授细致简明、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读者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从未设想到的东西,会心之感油然而生。不妨说,这本小书对每一首诗词的赏析都在平易之下蕴含着无数被解读的空间,它究竟是珠玉还是碎石,选择权在我们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