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柿互动AI制图师 琅琊 制图 李前芳


记者 邵婷
半个月前,鹊桥二号中继星与嫦娥六号成功完成对通测试。按计划,嫦娥六号下月初即将奔赴月球,首次执行月背采样任务。
“嫦娥”和“鹊桥”相会,这是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
今天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大年”,一些重大的航天工程任务将密集实施。
“嫦娥”和“鹊桥”相会
根据近日国家航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024年中国航天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
其中,5月初将发射“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返回探测的壮举。这也要求“嫦娥六号”在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球背面起飞上升三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为了“嫦娥”到月球背面也能接收到信号,中国航天英雄们架起了“鹊桥”。前不久,“鹊桥二号”中继星与“嫦娥六号”成功完成对通测试,将顺利执行“传情达意”的任务。
除了探月工程四期的再次启动,“太空出差乘组”也即将迎来新成员。
今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其中,神舟十八号将于本月发射,神舟十七号三名航天员将在交接后返回。
此外,“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可以推动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还能带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发展。
“我还会再来,我必须再来”
中国航天日,是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纪念日。
这个日子有个特别含义。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一首《东方红》响彻寰宇,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
今年的航天日主题为“极目楚天,共襄星汉”,主场是湖北武汉。
“极目楚天”源自“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的东侧牌匾“楚天极目”,承载了古今英雄的凌云之志。“共襄星汉”指的是一同探索宇宙。
“这么美的地方,我还会再来,我必须再来。”2005年,随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俯视地球的航天员费俊龙,面对苍穹许下了心愿。
如今,在距离地面400多公里的轨道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一代代航天英雄对浩瀚星海的憧憬,架起了中国飞往太空的天桥。
2030年前后将去火星“取件”
说到“楚”,2400年前,楚人屈原叩问苍天,写下了不朽名篇《天问》。
在去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正在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和立志要在火星上退休的马斯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火星计划”。去年这个时候,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工程师张荣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透露,“天问二号”已经基本完成初样研制阶段的工作,将于2025年5月前后实施发射。
“天问二号”任务的探测对象是近地小行星2016HO3,它将实现对该小行星的采样返回。这将是中国首次从行星际取回样品。
另外,“天问三号”预计在2030年前后进行火星取样返回,“天问四号”将探测木星系。
登录橙柿互动
一起致敬中国航天人
在户外,“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为你预知天象;地处偏远,通信卫星助你联通世界;我们吃上了太空育种的瓜果蔬菜。
“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这是独属于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一点点实现。
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一项项面向前沿的重大航天任务工程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
展望未来,人类终有一天会走出地月系迈入行星际。探索浩瀚宇宙,中国的目光将放得更远。
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人的不断求索,你有什么话想说?欢迎在橙柿互动App“橙友圈”,带上话题#致敬中国航天人#与我们一起分享。